廚餘分收顧品質 養豬堆肥創價值

 【本報訊】雲林縣政府落實垃圾減量,自106年9月1日起,生熟廚餘分收,在垃圾車或資源回收車後方加裝綠桶及藍桶,分開回收生廚餘(綠色桶子)、熟廚餘(藍色桶子),期望全面回收垃圾中所夾雜之生熟廚餘,以達成垃圾日減100噸的友善環境指標。

 據雲林縣環境保護局統計今(106)年1~7月底,該縣垃圾每日收運量較去年日減26.95公噸,距所訂定目標日減100噸,仍有很大進步空間。依據垃圾採樣分析報告顯示,本縣垃圾中歸屬廚餘類重量仍逾3成,是垃圾減量成效不彰的主因。生、熟廚餘最直觀的判別方式為「豬」能不能食用,能食用的都是熟廚餘,包括剩菜、剩飯及各類食材。其他不適合豬食的食材、酸臭的食材及無法辨別的都歸類為生廚餘,另生廚餘較常見種類有水果、蔬菜、園藝(直徑小於1公分)、硬殼骨頭等。特別提醒鄉親朋友,貓狗等動物屍體、茶包、中藥包的外包裝、塑膠袋、免洗餐具、木竹牙籤及衛生紙等不可分解物品請勿投入廚餘桶內。

 縣長李進勇表示,垃圾處理是本縣現今所面臨最嚴峻考驗,收受垃圾中仍有大量廚餘,因此,自106年9月1日起強制實施生、熟廚餘分收,將生廚餘做堆肥,熟廚餘當養豬飼料,落實資源回收工作,確保自然資源之永續利用,再次呼籲民眾,廚餘分收有做好,垃圾危機減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