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療養院臨床心理師付出多少心力?

  【本報訊】在強調身心平衡的時代,桃園療養院的臨床心理師們在身心平衡中的「心」領域付出許多心力,藉由個別談話治療、透過儀器操作觀測生理指標和練習放鬆的生理回饋治療,到現在廣泛運用科技的腦醫學相關檢測等等,不停地與時俱進、滾動式修正,跟進這個快速變遷的多元時代。

  隨著科技的發達和疫情的走向,臨床心理師也逐漸走出醫院的藩籬踏入社區,服務更多的民眾,由桃園療養院的四位臨床心理師徐婉禎、劉秋平、黃瓊葦和楊琬心組成的安心小組,在榮獲第四屆桃園時代青年行動家社會關懷組殊榮的FB桃療安心小站上,透過網路文宣和影片等方式將心理學的知識和技巧以簡易好瞭解好上手的設計傳遞出去,讓大家可以不限時間場域的認識心理學和自行練習相關的抒壓與情緒調節的方法,推廣全民心理健康,增進大家的心理免疫力。

  每年的5月15日是臨床心理師節,桃園療養院徐婉禎臨床心理師藉由問答的方式讓大家可以更認識臨床心理師。

   你們是慈善事業不該收費吧?

  你們幫助人為什麼要收費,不是慈善事業嗎?這是我們很常會聽到的一句話。臨床心理師是一份工作,工作就會有收入,剛好我們的工作跟助人有關係,但不代表我們是志工。其實,臨床心理師是一群運用所學專業助人的工作者,在受訓的過程和執業後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金錢和心力學習及進修,不斷更新所學。任何專業都需要被尊重,這是個使用者付費的概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