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生機重現~桃市污染農地全數解列

  【本報訊】桃園市長鄭文燦昨(25)日下午前往新屋環境教育園區,出席「桃樂地-桃園市農地整治成果發表會」。鄭市長表示,土壤污染是歷史留下的環境負債,桃園農地過去曾發生鎘污染及地下水污染等重大事件,全市列管農地共計約342公頃,佔全國三成。因此環保局自92年開始進行農地整治計畫,並在桃園升格後,以110年完成全市所有污染農地改善為目標,向環保署申請約7億元補助,分年分區規劃4期農地污染改善工作;在市府持續努力下,今(110)年10月得以如期達標,總計運用9億7,000萬經費,將342公頃污染農地改善完成並全數解列。他感謝所有農民、專家及環保團體在管制期間的合作,讓良田恢復生機、重新耕作,也期盼新屋環境教育園區能讓民眾更認識桃園農地整治成果。

市長與貴賓們在新屋環境教育園區合影

  鄭市長也至好客食堂內,經由「桃樂地-桃園市農地整治成果展」瞭解市府整治農地的歷程與成果。他進一步指出,桃園農地受污染的主因有二,其一是河川取水,另一個原因則出自於早期灌排系統未妥善分離,使得工廠廢水進入灌溉渠道導致農田污染。尤其桃園是印刷電路板、紡織染整及石化產業的重鎮,因此市府在推動農地整治時也面臨極大的挑戰。除了印刷電路板等廠商需符合排放標準,也要減少河川取水並落實灌排分離等目標,經過市府及相關單位多年努力及土壤復育,目前已有多處稻作復耕,重現生機。

  為避免未來農地污染再次重演,環保局除了持續落實新街溪、埔心溪及南崁溪流域廢(污)水排放總量管制,也將針對南崁溪及埔心溪進行銅離子總量管制。未來若為新設廠或擴大生產,銅離子排放均須符合總量管制,讓工廠污水處理能夠達標,有效降低污染風險。此外,市府也在東門溪等河川設置水質監測站,發揮「環保柯南」的精神,並運用環保科技讓水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期盼未來在環安、農安及食安方面都能做得更好。

  行政院環保署副署長蔡鴻德表示,全國污染列管農地共計約1,156公頃,其中桃園約佔三成。他感謝市府環保局及中山、中原等大學教授等專家學者鼎力協助,共同完成農地整治的艱鉅任務,讓農地能夠恢復生機;並指出,下一階段的重要任務為保護農地,未來環保署將與環保局、農水署合作,選擇適當地方佈點檢測水質,透過近來研發的水質感測器及水質物聯網等技術,一旦發現水質有問題可立刻調查污染源頭,保障農地水源的安全。

  環保局長呂理德表示,「桃樂地-桃園市農地整治成果展」自即日起至11月7日止,在新屋環境教育園區的好客食堂展出,邀請市民朋友來此一同探究桃園農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而桃園農地整治成果如期達標後,接下來環保局將以「污染預防」為重點工作。今(110)年環保局也特別向環保署爭取「桃園市農地污染源預防管理計畫」,在南崁溪及埔心溪2個區域試辦污染防治,針對高污染潛勢圳路進行24小時自動連續水質監測,規劃可行的污染防治策略或協助農田水利署評估合適的替代水源;此外,環保局亦將針對農地土壤重金屬濃度達土壤污染監測標準者,定期執行土壤採樣與檢測工作,預防農地再次受到污染。

  行政院環保署副署長蔡鴻德、環保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會組長蔡惠珍、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改善小組委員曾迪華、陳慶和、高志明、駱尚廉、何建仁、桃園市農地重金屬污染防治專案小組委員游勝傑、農委會農田水利署石門管理處長林昆賢、桃園管理處副處長謝清文、市府環保局長呂理德、農業局長郭承泉、工務局副局長陳智仁、經發局副局長熊勇智、海管處長林立昌、低碳暨環境教育中心主任黃世昌、北湖國小校長陳耀庭等均一同出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