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隨著疫情的明朗,今年九月二十一號,國際失智症節與中秋節一同到來,提醒我們歡樂團圓聚餐之際,也不忘關心頭腦的健康。
彭老先生今年76歲,過去從事貨車司機數十載,患有糖尿病,原本身體硬朗、頭腦精明。然而近一年來開始變得容易健忘、記不住新事物,最近數月出現拒服糖尿病用藥、不吃家中食物、懷疑兒媳會害死自己、述說看到了不乾淨的東西、會用符咒貼滿家門、拿掃把對空揮舞等,這些異常行為,令家人相當困擾與不解,且在入夜後彭先生更為焦躁不安、有時整晚不睡、甚至要往外跑,這讓照顧的同住家人身心俱疲、幾近崩潰邊緣,後在親友的建議下安排就診並住進了醫院。經一系列的抽血檢驗、認知功能評估及腦部影像檢查後,彭先生被診斷為「失智症合併精神行為症狀」。在積極的治療後,病情獲得明顯改善而出院。在這段住院的時間裡,彭先生的家人獲得暫時喘息的機會,且透過與專業團隊的討論,學習到如何與失智長者相處,照顧負荷與壓力頓時減輕不少。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65歲以上老人每12人就有一名失智症患者,而80歲以上老人則是約5人就有1人有失智症。隨著年齡增長,失智症發生率不斷攀高,台灣預估於民國11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佔全人口20%),失智問題特別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民眾往往感到困惑的是,失智症與正常老化的記憶力減退,有甚麼不同? 桃園療養院李佩穎醫師表示:正常老化可能會偶然忘記某些事情,但通常能事後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卻可能完全忘記有這件事情。失智症患者常會重複述說相同的故事和問題,不斷重提重複卻渾然不覺!或是原本精明一世,卻落入騙人的圈套的狀況,讓人好生氣惱!
桃園療養院高年精神科主任陳建志醫師表示:失智症不是單純的正常老化現象,而是一個腦部異常加速退化的病理過程,其病因相當複雜,臨床表現亦呈現多樣性。常見的分類有阿茲海默氏症、血管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巴金森氏症併發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等。雖然失智症目前仍無法治癒,但現今已有多種上市藥物可能對某些病人具有療效,可延緩其病程的惡化。而最令照顧者苦惱的併發精神行為症狀或黃昏症候群,在適當的精神藥物治療下、搭配照顧識能與技巧提升、生活作息調整,通常也可明顯減緩照顧者負荷、改善長者的生活品質。
每年的9月21日是國際失智症日,提醒著我們關懷失智長者與其照顧者。積極面對失智不害怕,早預防、早治療、早轉介,讓疲憊的家屬與困惑的患者都能提升生活品質。在這個月圓人團圓的溫馨佳節,重溫甜蜜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