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桃園市政府原民局長林日龍表示,桃園市有7萬1,450位原住民族人,除了以泰雅族人為主的原鄉復興區有8,144人外,其他包含16族各族群共有6萬3,306人分別居住在都會區12個行政區,占了桃園市原民人口數的88.6%,因此在原住民族文化活動,市府尊重原住民族各族群的文化差異,具體編列了歲時祭儀與豐年祭相關預算,包含本局所舉辦16族群傳統祭典與1場次大型聯合豐年祭及補助都會區12區公所舉辦區豐年祭,希望讓各族群傳統文化與精神在都會區傳承。
~~太魯閣族感恩祭~~
林局長指出,原民局在辦理各族群歲時祭儀時,為了尊重16族群能展現不同的特色差異,深知各族群「希望被看見」的訴求,原民局尊重各族群,由各族群提案祭典內容,市府則提供所需資源,每場歲時祭儀都由各族耆老、部落工作者、族語老師經過多次會議用心策劃祭典,希望每種祭典都能讓更多學童、年輕人、族群的下一代能夠傳承,使族人成為活動真正的主體融入文化活動中,而非扮演「聆聽者」的角色,今(106)年5月至今辦理了布農族射耳祭、賽夏族播種祭、排灣族刺福球‧圓平安、魯凱族男人祭、泰雅族感恩祭、賽德克族播種祭、太魯閣族感恩祭、阿美族祈雨祭等歲時祭儀活動,未來也將在10月28日辦理撒奇萊雅族火神祭、11月4日辦理卑南族迎獵凱歸等,讓每個族群在都會區都能有擁有屬於自己的「歲時祭」。
~~排灣族刺福球~~
林局長說,原民局有鑑於其他縣市原住民族豐年祭觀光化且原住民族節慶「原味」盡失淪為商業活動的缺點,因此,本市在辦理豐年祭與各族群歲時祭儀時,均以參與式預算概念由原住民族族人自行規劃文化祭儀,並回到部落徵詢長者耆老經驗與智慧,讓自己文化被看見,並做好傳承的工作,除了讓移居都會區的族人能夠產生桃園在地的歸屬感,活動當下邀請部落共同參與,並盛情邀約部落族人參與原民文化饗宴。但相對的,原民局更鼓勵族人回到原生部落參與部落祭典,與部落文化維持連結,因此也編列原住民族返鄉參加祭典的交通費補貼,讓文化傳承不失根。
林局長最後也表示,在原鄉復興區部分,為尊重復興區係公法人自治地位,市政府每年編列補助復興區公所自治事項相關所需預算,包含各項文化工作事項,區公所每年也辦理如泰雅族祖靈祭、感恩祭等9場相關文化祭典活動,針對原鄉道路及相關基礎建設挹注足額的預算予以協助,市府原民局在編列相關文化活動預算僅占整體預算3%,並不會影響原鄉基礎建設的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