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隨著氣溫攀升,冰品、冷飲、西瓜、燒烤、海鮮成為夏季餐桌上的佳餚,然而,這些美味若未保存適當而吃下肚,可能有腸胃道不適的風險,加上飲食習慣不佳暴飲暴食,或過度食用冰涼食物,導致消化功能紊亂,而出現腹脹、胃酸逆流、腹痛、腹瀉等不適症狀。
出現以上症狀時,許多民眾會選擇至藥局購買藥品或翻找家中常備藥品自行服用。然而不當用藥可能掩蓋病情,甚至延誤治療時機。例如:止瀉藥常被用於緩解拉肚子現象,但若腹瀉伴隨高燒、血便或劇烈腹痛,僅使用止瀉藥可能無法改善病狀,還可能加重病情;制酸劑或胃藥雖能暫時舒緩胃酸引起的胃部不適,但長期自行使用可能導致電解質失衡,或干擾其他藥品的吸收。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郭貽芳藥師表示:「改善夏季腸胃不適的根本之道仍在於調整生活習慣,若仍發生腸胃道不適,除了正確依照醫療人員指示使用腸胃用藥外,因台灣夏季室內外溫度常超過30度,若將藥品隨意放置在車內、廚房或浴室等高溫潮濕環境,藥效可能降低,甚至變質失效。建議民眾將藥品存放於陰涼乾燥處,避免日光直射,並定期檢視藥品外觀是否變色、受潮或有異味,若發現異常應立即停用。」
夏季腸胃道疾病常見但不可掉以輕心,平時應避免暴飲暴食,少吃油膩、辛辣及過度冰冷的食物,選擇新鮮衛生的餐點,並多補充水分,保持良好作息與運動習慣。若腸胃不適僅屬輕微,可透過飲食調整與休息來改善;但若症狀持續超過兩天,或合併嚴重腹痛、脫水、血便等情形,則應及早就醫,由醫師診斷並開立合適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