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燈節主燈「小奇雞」誕生過程大公開

 【本報訊】2017臺北燈節主展演區主視覺「小奇雞家族」,已經陸續在主展演區亮相,年假期間吸引了不少民眾的目光,其中身高超過5公尺的主角小奇雞,頭戴棒球帽,腳蹬潮鞋,還踩著滑板,頭上還有個OK繃的造型,超級卡哇伊。其實小奇雞的整個製造過程相當不容易,更別提要在上面鑽超過3萬的洞,然後從內部嵌鑲3萬多顆LED燈。創作出「小奇雞家族」的國際知名動漫美學藝術家不二良,透過他個人FACEBOOK粉絲專頁不二良No2Good,以連載方式,一點一滴的敘述小奇雞誕生過程,以下是在他的粉絲專頁分享的最新內容:

 分享小奇雞誕生的故事,小奇雞製作方式與傳統花燈蠻不相同的,先說明傳統花燈(燈籠)的製作方式:一般是用金屬材料建構十字交錯的造型骨架,完成後在骨架內配製燈泡,最後在骨架外依配色包覆透光布料。

 講解起來簡單,製作起來每個步驟可全都要憑真功夫,中學就讀美術班時拜訪過一位花燈師父,當時就對於師父的手藝十分佩服。

 而這次小奇雞的造型有不少細節,例如:蛋殼上的OK繃、棒球帽、腳上的經典籃球鞋等,研究後發現若是採用傳統花燈製作方式,雖然各方面風險都會比較低,但是在造型表面的光滑度以及造型細節的細緻度上也有其侷限。

 經過與製作團隊來回開會討論,是要保險一點但造型會失真一些的傳統花燈做法,還是要造型最完美但是製作方式會複雜很多的新式做法?為了呈現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既然小奇雞造型上都有所突破了,製作方式當然也要有新的挑戰,就是這個念頭之下,全體製作團隊決定用以前不曾嘗試的新方法來打造這個作品。

 我們用雕塑藝術等級的玻璃纖維工藝來打造小奇雞的外型,玻璃纖維就是遊艇、汽車上大量使用的強化塑膠材料,它是以玻璃球或廢舊玻璃為原料經高溫熔制形成各類原料,例如:玻璃纖維絲、玻璃纖維紗、玻璃纖維布等,玻璃纖維單絲的直徑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 1/20-1/5 ,每束纖維原絲都有數百根甚至上千根單絲組成,原理上就是運用無數細小的纖維去交織成就強韌的結構。

 因為小奇雞高達五米多,體積越大玻璃纖維的厚度與強度也必須相對增強,所以製作團隊就必須把薄薄的玻璃纖維布一片一片的反覆貼合交織成巨大的幾個零件,才能進行後續的工作程序,光是要搞定這部分就是個大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