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跨境電商產業發展中心正式啟動

出席臺北市跨境電商產業發展中心啟動記者會

柯文哲:北市協助1,192家跨境電商成立 總營收超過27億元

       【本報訊】臺北市長柯文哲昨(4)日出席臺北市跨境電商產業發展中心啟動記者會,在致詞時談到,2021年5月疫情爆發的時候,我們就對整個疫情有確定和不確定的地方,坦白講,大家對整個疫情的變化沒有料到的是,死亡人數是在疫情快結束的時候反而上升。其他國家都是在還沒有疫苗的時候,死亡人數較多,但是我們卻是在這個時期死亡人數較多,這是沒有預料到的。確定的是,對整個疫情的大戰略,我們的頭腦是清楚的,面對疫情有防疫、紓困、振興、轉型。他估計邊境現在就可以解封,因為如果每天國內有數萬人感染,入境的確診人數只有幾十個,在科學上,這個邊境管制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國內比國外確診數多,就沒有必要去管制邊境。

1110704_01_060_「台北市跨境電商產業發展中心」啟動記者會_三創生活園區5樓_高讚賢攝

       柯文哲表示,防疫就是感染人數不能多,要用最低的社會成本把染疫的人數壓到最低。面對紓困,很多國家都印太多鈔票,加上沒有想到會有俄烏戰爭,未來半年的通貨膨脹是政府要很嚴肅面對的問題。

       柯文哲說到,現在很頭痛的問題就是每天都有已經編列預算的工程案,全部都再送進來追加預算,平均費用都還是20%以上,他算過明年的新興工程如果完全按照原定進度,大概就要增加110億工程預算,而且這還是電費還沒有說要調整之前計算的,如果再加上電費調整,真的很不得了。所以在快速的通膨下,可以預測的是,因為通膨造成的紓困,是未來半年很大的問題。

       柯文哲檢討這兩年多來,臺灣在防疫戰略上,最大的失敗就是花太少的力氣去做國家產業轉型。相對印度在疫情期間,把13億人口的國家電子身分證推上線,他覺得這很了不起,很多國家都利用這個疫情期間推動電子帳戶、無現金交易。

       柯文哲說,雖然防疫已經接近尾聲,但是因為疫情產生的影響,現在開始都要陸續處理。在疫情趨緩的時候,產業要開始恢復正常,在這過渡期所產生的大量弱勢者的傷害,是很大的問題。振興方面,從監看捷運運量來看,已經逐漸恢復到8成,但畢竟不是100%,所以如何在恢復過程中Push產業上升,這也是重要問題。

       柯文哲進一步說,在2021年5月就知道要專門去做產業和社會轉型,所以編了後疫情產業數位轉型政策白皮書1.0,但是才剛編出來,又遇到疫情大爆發,所以又花了半年的時間改編成2.0。

       柯文哲表示,臺北市跨境電商產業發展中心就是要在『臺北市後疫情時代產業數位轉型政策白皮書2.0』這個大架構下提出電商的概念,從數據上來看,臺北市登記在案的公司有23萬,其中8萬家公司大約占總數的1/3有從事國際貿易,特別是有許多上市櫃公司都登記在臺北市,因此,北市的外貿格局會大幅影響到全臺灣,北市府從2017年開始就不斷推動跨境電商的扶植政策,迄今為止,已經協助超過1,192家跨境電商成立,總營收超過27億元。

       在疫情爆發以後,柯文哲指出,實際面對面的商業往來被迫中斷,只能用遠距視訊交易取代,而在視訊交易的模式,信用(credit)就成為很大的問題,因此,北市府成立跨境電商服務中心,對於在跨境電商服務中心進行視訊的公司,提供品質及金流的保證。

        在跨境電商服務中心提供了近兩年的服務之後,柯文哲表示現在必須進行升級,首先是成為交易機構,從協助成為指導轉型的中心,另外更是政策的研發中心,可以從服務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進而改善政策。

       柯文哲說,從以戰養戰的過程中,得知如何建立電商服務的生態,並如何帶進學界的力量,從跨境電商的服務中心升級為教育中心、研發中心、建立經濟生態驅動者,因此,「臺北市跨境電商產業發展中心(eTrade hub)」應運而生。

        柯文哲表示,結論是防疫、紓困、振興、轉型,在後疫情時代,其實政府必須花更多的力氣去做產業轉型的工作,這在兩年前就應該做了,現在做已經有點慢了,但是再不做會更慘。過去兩年花太多力氣在應付疫情,所以如果疫情趨緩後,整個資源要開始移動,要開始做產業轉型,這也是今天開記者會的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