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人有巢神農帝堯舜禹華夏劇場說典故

【鄭儷絲 李振麟 / 採訪】

  【本報訊】致力於藝術紮根、文化探源的臺灣堯舜禹文化學會,於12月29日(週日)晚上6點15分到8點45分,在「慈願禪寺」的演出華夏劇場第三集「神農觀天」。

當天雖然細雨霏霏,但主辦單位在現場搭起遮雨棚,依然盛情演出,有200多位鄉親聚集在棚內專注觀看,力挺之情令人感動。同時有頭屋村長張仲賢、北坑村長李松琳、木雕大師劉一刀(如權)等貴賓蒞臨現場觀賞。

本次活動是由臺灣堯舜禹文化學會所主辦,由慈願禪寺、頭屋鄉公所、及頭屋農會擔任協辦。活動承辦人臺灣堯舜禹文化學會苗栗辦事處的主任張鈺欣、及張招英兩姊妹,已擔任志工多年,此次獲得慈願禪寺當家住持性願法師及頭屋村長張仲賢、夫人張林寶珠的大力支持,經過一番努力奔走及排演,終於圓滿此次公演。

當天晚上6點15分起,由黃心慧老師指導的苗栗縣弦鼓文藝發展協會弦鼓班,即開場演奏:“黃大娘、寄生草、水底魚”組曲、大埔調、天空落水、十八摸等客家名曲,15分鐘之後,陳惠東老師指導的頭屋樂齡學習中心接著表演「綜藝萬花桶」,隨即「神農觀天」舞台劇正式開演。

因應劇情所需,一場場活潑生動的舞蹈陸續上台表演,包括胡菊蘭老師指導的客家舞曲「大家歡喜樂洋洋」,張美玲老師指導頭屋美漾舞蹈班的客家舞曲「跈流行」,以及慧行志工團隊配合神農大帝發現〝茶〞的劇情所展現的「茶葉青」採茶舞。

這齣「神農觀天」舞台劇是講述中華古神話「三皇五帝」中、三皇之一的炎帝神農氏的故事,他是中國農耕文化的創始者,為中華民族命脈的延續做出了偉大的貢獻。神農氏為了救渡飢餓的百姓們,日夜不辭辛勞,終於找到可以種植的五穀;他觀察天象分為四季,乃依照時序教導百姓如何進行農耕,更製作鋤頭等農具,讓百姓得以收穫穀糧獲得溫飽。

神農氏遍嚐百草,用藥草為百姓醫病,他以身試藥,曾經「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他辨識了百草的藥性、味道和功能,但最後卻因吃到一種毒草(斷腸草)而壯烈成仁,留下《神農本草經》,成為後世中國醫藥學的基礎。

本劇演員大多為頭屋鄉的鄉親,例如頭屋村長張仲賢飾演藥師佛、村長夫人張林寶珠飾演富足族長母親、她就讀聯合大學的妹妹林彩立飾演極樂族長夫人,此外,苗栗縣長秘書徐鳳嬌飾演極樂族長,文德宮主委張鐘玉桃飾演富足族長,以及嘉盛歌謠班班主任黃秀婷飾演村婦。並且本劇主角「神農大帝」在不同階段,是由何鳳珠、陳瑞安、繆木榮三人所分別飾演,觀看起來特別富有變化和趣味性。這些素人演員都誠意十足、勇於嘗試,甚至還主動多方尋找稻穀及樹木、用以製作呼應劇情所需的道具,相當令人感動。

演出中間穿插著有獎徵答和摸彩活動,贈送志工媽媽所親手製作營養美味的「慧行小志工老麵羊奶饅頭」,這是由本劇演員們共同捐贈,為來看戲的鄉親們獻上最真誠的祝福。開演前的晚餐時分,主辦單位更提供熱騰騰的羊奶饅頭及芋頭米粉湯,免費招待前來看戲的鄉親,而除了豐富的摸彩獎品外,每位鄉親最後人人都獲贈一份豐衣足食的羊奶饅頭哦!
演出最後,特別邀請到臺灣堯舜禹文化學會理事長林呈財博士,為本場戲劇公演做總結。林理事長表示:「今天神農大帝為我們帶來風調雨順、天降甘霖!剛才演出的劇情裡有神農大帝發現了茶,茶所象徵的意義就是『態度』;一個人要知道他的前途如何,要先問問自己是用甚麼『態度』來面對任何的人事物。

人類是好奇的:經濟學家是對“民生”好奇,政治家是對“管理”好奇,宗教家是對“生命的歸宿”好奇,哲學家是對“道理”好奇,而教育家則是對“成長”好奇;教育家最喜歡把他知道的分享給有緣人,然後看這位有緣人的成長到甚麼狀況,所以這是對成長的好奇。因而『家教』也就是看到自己小孩的成長,家長對小孩多說說『典故』,或是帶小孩來看華夏劇場這種有典故的戲劇,對子女潛移默化,就可以減少他人生當中發生的事故。」

這一場歷久而彌新的堯舜禹文化戲劇公演,就在賓主盡歡、寓教於樂當中,畫下一個圓滿的句點,且讓我們期待:苗栗地區華夏劇場第四集「黃帝樂天」的開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