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臺灣2018年的老年人口已經突破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估計再不久的將來就會進入超高齡化社會,臺北市政府體認社會老化的趨勢,為讓健康的長輩更健康,讓失能長輩得到完善照顧,快樂有尊嚴地安享晚年致力建構永續的老人社會福利系統。加碼發放敬老禮金絕非是建立永續老人社福系統的良策,台灣每年發放重陽敬老金5、60億,每年新增23萬老人,國家財政負擔沉重。在反對負債情況下,臺北市政府反對齊頭式發放重陽敬老金,而是應設立排富條款,並思考如何建立有制度且永續的政策,如此一來才可以真正照顧到需要的長輩。
臺北市自105年起調整重陽禮金致送對象,雖然減少編列7億禮金預算,但為滿足更多元老人相關需求,整體老人福利預算依舊每年增加,從105年46億,106年48億,到107年53億,使用於增加老人福利設施佈點、辦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敬老卡擴大使用場域、強化居家服務為失能需求長者增加做準備、以及推展石頭湯(社區整合照顧服務計畫)全人照顧服務等。
臺北市政府秉持銀髮照顧「要活就要動」的理念,鼓勵長輩走出家門,進行社交活動可以有效延緩失能老化,讓「敬老卡」發揮最大功用,除了過去搭公車及愛心計程車優惠外,去年規劃擴大使用運具,將捷運、貓纜、YouBike、雙層巴士都納入敬老卡優惠中,還有北市公營場館如動物園、兒童樂園等也開放使用敬老卡;另外,臺北市有近400個社區關懷據點及教育局樂齡學堂,提供共餐、課程等活動,吸引長輩進行社交與學習。
北市府更整合衛生局、市立聯合醫院,打造行動醫療車到社區關懷據點做癌症篩檢、衛教宣導,注射流感疫苗及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降低長者因為罹患肺炎引發的致死率,建議長輩一手打流感疫苗、一手打肺炎鏈球菌疫苗,雙重保護降低染病機率,打造臺北成為健康樂活的城市。
中央雖然於106年施行長照服務法,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北市府認為「沒有醫療的長照不會好,沒有社區照顧的長照不會廣」,臺北市集結社會局、衛生局及聯合醫院資源推出「石頭湯計畫」,將長輩不同的照顧需求,透過社區中「個案管理員」,把醫療、護理、輔具、藥師、身體照顧、生活協助等各種項目整合,而不是要老人和家屬自己到處去尋找協助。
另外,社會局亦積極開設日間照顧中心及充實居家服務人力,除提供居家服務單位人力開發補助,成立輔導團協助健全居家照顧服務員勞動條件,並增加指導員分級升遷機制,讓居服員在服務過程看見工作的價值外,亦積極結合公宅或活化市府餘裕空間佈建日間照顧中心,110年規劃佈建38家日間照顧中心,成倍數成長,在長輩人生的最終端,市府也積極透過居家安寧及機構安寧管道推動,讓長輩可以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臺北市政府近年來致力建立完整的老人照顧政策,透過政府及社區在地資源整合,建構一套永續的社會福利系統,臺北市政府再次重申,齊頭式發放一次性的敬老津貼,並無法幫助建立完整的老人照顧服務,而是針對長輩的健康、亞健康到失能的情況,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規劃,臺北市老人福利應該建制一套可長可久的制度,讓社福設施及政策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