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跨界演出~新創南北管結合神話語

  【本報訊】取材「山海經」,拾念劇集導演李易修編創了「蓬萊」,以新創的南管與北管交融音樂、喃喃異音的自創神話語,藉著神話預言般的史詩格局,演繹台灣歷史、兩岸分合與國族等議題。

取材「山海經」,拾念劇集導演李易修編創「蓬萊」,以新創的南管與北管交融音樂、喃喃異音的自創神話語,藉著神話預言般的史詩格局,處理了台灣歷史、兩岸分合與國族等議題。圖為宣告記者會上演出畫面。(國家兩廳院提供)中央社記者汪宜儒傳真 107年2月17日

  李易修自2008年時就曾以「山海經」為靈感創作出「大神魃」,以傳統的南北管結合現代踢踏舞步演出,為原著中只有寥寥數行帶過的、孤身遊蕩人世的女神旱魃立傳。

  2年前,李易修又交出「蓬萊」,格局更龐大,故事描述創世之後,崑崙五方神族為了爭奪眾神之王稱號而自相殘殺、塗炭生靈,無法忍受眾神貪婪與自私的女媧跟伏羲,意圖發動以人取代眾神的行動,進而引發「崑崙」及「鬼島」兩大神族的恩怨風暴。

  演出中最特別的「神話語」發音,集結了閩南、客家、廣東與蘇州等四地方言拼裝而成,音韻聽來如詩喃喃,又帶著異國況味。搭配新創的、節奏更明快的南北管音樂,讓全劇風景悠遠又神秘。

  此外,借取偶的元素,李易修讓演員透過穿戴偶裝、操偶的動作,進一步區隔出「神」的模樣,「藉此展現不一樣的移動與運作方式,還有很不一樣的節奏感。」

  「蓬萊」由京劇名角朱安麗、黃宇琳跨界演出,另有演員崔台鎬、劉廷芳與操偶師劉毓真共同演出,3月2日至4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