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障會所融入社區~真福之家首次開放社區參觀

 【本報訊】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辦理「精神障礙者會所-真福之家」,首次於會所內舉辦成果展並邀請社區民眾參與。12日舉辦開幕記者會,並播放會員生活紀錄及精障主題電影作品,吸引許多社區居民參與,場面溫馨動人。

 「真福之家」是國內第一所由政府公辦的精障會所,與一般精障機構不同的是,精障會所引入美國實行多年的「會所模式」(Clubhouse Model),將精障朋友稱為「會員」,給予角色上的尊重。會所內會員與工作人員地位平等,大家共同討論、決定及完成會所內的事物,過程中賦予精障朋友長期被剝奪的自主權及參與權,幫助精障者發掘潛能與找回自信。

 「喂!真福之家,您好。」電話那頭傳來親切樸拙的聲音,她是司莉(化名)。今年47歲的她,在青春期發病,輾轉住院後來到會所。司莉平常除了擦白板、分菜給其他會員外,並負責接聽電話工作;她時常打電話給其他未到場的會員,關心近況並傳達會所訊息。司莉表示,會員們在會所互相鼓勵扶持,是一件讓人「幸福」的事,而自己能夠好好生活,也得到家人的肯定。

 56歲的志堅(化名)於5年前加入真福之家的行列,口語表達能力不佳的他,在會所裡負責「採買」與「存款」。同期加入的山力(化名)表示,他與志堅是搭檔,經過長久相處,雖然剛開始完全不懂志堅要表達的內容,但現在已培養深厚默契,能夠相互理解及合作。如今,志堅雖然一如以往不善言詞,但已能獨力完成工作,成為郵局與超市的常客,找回自信與熱情。

 真福之家專案督導劉俊緯表示今年成果展以「我們一直都在!」為主題,向社會大眾介紹真福之家默默在社區耕耘,今年已經邁入第6年,期待透過會員的成果展覽,擺脫社會對精障者的刻板印象。社會局長許立民強調,精障者跟精障會所是社區的一份子,他們努力生活,並且與社區居民互動,打破歧視的刻板印象,這才是社會融合的真諦!

 社會局表示,未來將持續增設精障會所,作為精障朋友在社區生活的後盾,並希望社會大眾能夠實際造訪會所,認識精障朋友的熱情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