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醫師提醒預防夏日熱中暑器官損傷

  【本報訊】近日一位57歲泥作師傅因趕工程,長時間於高溫密閉的案場工作,當天下午三點被同事發現倒地不省人事,立刻請救護車送醫。抵達衛福部新營醫院急診時體溫高達40度,在曾暐昕主任為其緊急降溫以及補充靜脈注射點滴後終於恢復意識,但後續血液檢查仍出現橫紋肌溶解與急性腎衰竭,需要入住加護病房治療。

可能是 1 人、醫院和文字的圖像

  曾暐昕主任表示,隨著夏季氣溫升高,運動型高溫疾病(Exertional Heat Illness, EHI)越來越常見,也就是俗稱的「中暑」,因此高溫疾病的相關知識不可不知,尤其是運動選手跟勞工更應注意。高溫引起的疾病類型主要有三大類:  

  1. 熱痙攣:由於大量出汗後電解質不平衡引起的肌肉痙攣。

  2. 熱衰竭:體溫調節失衡導致的疲勞、虛弱、頭暈、噁心等症狀。

  3. 熱中暑:最嚴重的形式,體溫升高超過40°C,可能導致意識模糊、器官損傷甚至死亡。

  曾暐昕主任說明,可以做的預防措施包含:

  1. 充足補水:運動前、中、後都要注意補充水分,以避免脫水。

  2. 穿著合適:選擇輕便、透氣的運動服裝,以幫助身體散熱。

  3. 避免高溫時段運動:盡量選擇清晨或傍晚進行戶外運動,避開一天中最熱的時段。

  如果出現中暑症狀,應立即採取以下措施:

  1. 轉移到陰涼處:將患者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避免進一步的高溫暴露。

  2.降溫措施:給予冷水或冰水擦拭身體,或用冷濕毛巾覆蓋,促進散熱。

  3.補充水分:讓患者飲用含電解質的飲料或開水。

  4.及時就醫:若症狀未見好轉或出現意識模糊等嚴重症狀,應立即打119送醫。

  曾暐昕主任提醒,運動性熱疾病雖然危險,但通過適當的預防和及時的應對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其發生率和嚴重性,因此在夏季運動或工作時,應保持警覺,減少高溫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