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名55歲女性公務員,平日無菸酒檳榔史,某天輕微複視及左眼皮無力,以為長時間看電腦導致,至眼科診所就診點眼藥水無效,轉診耳鼻喉科進一步檢查。經鼻咽內視鏡切片確診為鼻咽癌,醫師安排電療化療後,病患病情穩定並持續追蹤。
衛福部新營醫院柯建安醫師表示,鼻咽癌是南方華人特別盛行的腫瘤,從十幾歲大到八十幾歲都可能罹患,其中以四十五歲上下的人罹患率最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散居世界五大洲之華人罹患鼻咽癌的比率,在男性每十萬人口6~33名,女性每十萬人口2~14名。發生原因仍不清楚,只知遺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子,患者一等親內的家屬得病機會為一般人的19.2倍,其次是環境因子、鹽漬或煙薰的食物都有報告認為與鼻咽癌有關,另外吸進甲醛(如新木製衣櫥常有的刺激性氣體)的量越多,得到鼻咽癌的危險性越高。
柯醫師說明,鼻咽癌細胞上有EB病毒存在,但大多數人都感染過,且身上也可能潛伏EB病毒。到目前為止,只能說有關係,但沒有研究顯示有EB病毒就一定會引發鼻咽癌。鼻咽癌會產生鼻涕或痰帶血絲、耳部症狀(如耳塞、中耳積液、聽力障礙等)、鼻部症狀(如如鼻塞、膿鼻涕、鼻涕倒流、嗅覺減低、惡臭分泌物等)、頸部腫塊、頭頸區域疼痛(如頭痛、臉部疼痛等)及腦神經症狀(如臉部皮膚感覺麻木、眼球運動障礙而產生複視現象、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及舌頭會運動麻痺、萎縮)等6大表現症狀。目前以放射線治療為主,化學治療為輔。
台灣地區鼻咽癌的治療成果是世界之冠。第一、二期的鼻咽癌病人,五年的存活率可達90%以上;全部鼻咽癌的治療成果,近幾年的成果可達 70%成功的機會。柯醫師叮嚀,若民眾有出現相關表現症狀,宜即早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千萬不可輕忽,以免延遲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