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新營醫院~AI機器人復健治療

  【本報訊】衛福部新營醫院王裕煒院長表示,科技日新月異,人工智慧外骨骼機器人的應用也逐漸走向醫療復健領域。新營醫院引進高科技復健機器人輔助復健治療之新模式,透過機器人輔助治療搭配傳統復健治療,讓患者恢復的更好更快,提升復健的質與量。

  衛福部新營醫院復健科倪昊白主任說明,機器人復健針對因中風、脊髓損傷或外傷性腦損傷等不同疾患而失去運動功能的病人,使用上下肢機器人

  助復健治療,讓患者在安全的輔助下,提早進入功能性活動訓練。透過高強度與反覆的練習,促進神經系統的可塑性,有效地在最短時間達到最佳功能復原的成效。行動不便的患者穿上外骨骼機器人後,可以重新邁出步伐,走出家門,做自己身體的主人,這是在臨床上看到最大的改變。外骨骼裝置有生理感測器,可主動偵測穿戴者的關節動作變化,配合使用者的能力,在適當的時候給與輔助力,包含走路、起立、坐下、蹲、跑、上下樓梯等動作所需的離心/向心力。對於走不好、走不遠、步態異常,上下樓梯困難者,有60%~90%的使用者覺得功能大有改善。除了下肢復健,上肢的部分,機器人可針對神經肌肉骨骼損傷造成手部功能障礙的患者,結合機械結構來執行手部訓練,協助其復健治療。鏡像手套提供多種訓練模式,利用健側手帶動患側手控制動作,訓練掌指開合、抓握、取物的能力。在機器人設備密集的互動與帶領下,讓治療變得有趣,更有變化,進而提高病患參

  與治療的動機,透過重覆練習、直接的本體感覺回饋、多元的動作設計,可有效促進受損大腦區域的神經再連結,重塑神經-肌肉-骨骼系統的動作控制功能。針對一般中風後復健患者,借由機器人設備的輔助,病患在早期即可進入功能性訓練模式,將可更快達成獨立行走的目標;人工關節置換術後患者,為了避免癒合期人工關節的位移,延緩運動治療的時間,因此術後肌力減退與肌肉萎縮,時為常見。外骨骼系統提供術後個案,在關節穩定的狀況下,及早開始下肢的訓練,不僅有利於功能的恢復,更有效減少術後固定期的影響。
===================================================================
  有關本次活動,如有任何詢問,請洽新營醫院 管理中心 (06)6351131轉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