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路平市民抱怨更難「行」市府澄清

        【本報訊】有關報載高思博批評行政院長賴清德在臺南市長任內5年投入23億元的「路平專案」,卻讓市民抱怨路更不平更難「行」云云,臺南市政府工務局特別回應澄清。

    路平專案係針對臺南市重要聯絡道路、串接周邊景點、人文地景路網辦理,對於一般市區道路、村里道路、巷弄道路等,市府也另編有預算辦理維護更新。而市府自100年起配合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推動道路平整方案」,由工務局推行路平專案至106年完成案件為止,市府在專案的執行經費上共投入26.2億元,7年來在中央營建署的道路考評,兩次獲得直轄市第一名殊榮,其餘均名列前三名,臺南市屢獲優等肯定,顯見臺南市道路品質較之以往、與其他五都比較,均有顯著異的品質。

    其中在道路工程的創新工法與品質管理要求,如10公分分層鋪設、高程測量、路基改善、孔蓋下地減量、橫縱洩水坡度調整、分隔島更新等技術層面,都創一時之先,成為國內道路工程技術的領頭羊。另外臺南市政府逐年檢討專案內容,不斷創新要求,如三年禁挖納入自治條例、首創瀝青駐廠人員教育訓練、平坦度要求逐年提高、鼓勵孔蓋調平新工法,減少孔蓋施工時間及保障用路人安全、開發管線挖掘即時APP等,相較其他縣市政府更是獨創與不斷精進;道路品質不佳所造成的國賠案件也逐年減少,民眾行的更安心,近年來嘉義縣、雲林縣、嘉義市、新竹縣、新竹市、高雄市、台中市、彰化縣、基隆市等縣市工務單位分別組團蒞本市參訪路平成效,即以顯見路平成果已深獲市民、中央與其他縣市政府肯定,無庸置疑。
    道路平整與管線挖掘同為最貼近人民生活的基礎工程建設,如何做好道路品質與管理管線挖掘,仍為臺南市持續推行的目標,市府工務局針對建築工程所須五大民生管線進行挖掘整合,減少重複挖掘道路並控管挖掘後道路品質,而主動協調管線挖埋,推動人手孔新工法,全路幅銑鋪回復,新工法新措施除希望能成為全國道路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