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保存歷史 林智信獲第六屆臺南文化獎

 【本報訊】藝術家林智信長期以美學型態保存臺灣文化,並透過海外展覽將臺灣文化內涵推展到世界各地,貢獻卓越,獲得第六屆臺南文化獎。臺南市政府30日在國立臺灣文學館舉辦頒獎典禮,由代理市長李孟諺頒給獎項,文化界和教育界貴賓蒞臨觀禮,場面盛大溫馨。
 出席這項頒獎典禮的貴賓包括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教授邱坤良、國立歷史博物館前館長黃光男、國立臺南大學校長黃宗顯、國立臺灣文學館副館長蕭淑貞、郭綜合醫院院長夫人郭林欣欣、奇美博物館顧問潘元石、臺灣版畫家廖修平及前教育局長鄭邦鎮。
 林智信1936年出生於臺南歸仁,為臺南師範專科學校傑出校友,曾任南美會第六任會長及十餘屆全省美展、全國版畫展評審委員。他畢生致力將早期臺灣民俗文化進行美學型態的表達和保存,用畫布見證時代,以藝術保存歷史,作品屢獲邀於海外做長期性展覽,讓臺灣文化以藝術形態傳播至世界各地,文化影響深遠。
 代理市長李孟諺表示,林智信在藝術創作、美術教育及文化外交推展等方面均卓有成就,是一位全方位的藝術家,包括世界最長的版畫《迎媽祖》、巨幅油畫《芬芳寶島》及臺灣鄉土木刻版畫等,都是他在藝術創作的代表作。在藝術領域裡,他具有豐厚的創造力,不斷開發各種媒材,以表現藝術創作,不論雕塑、交趾陶燒、水墨畫、琉璃、版畫或油畫,皆為他所擅長。他的藝術創作表現了臺灣人文景觀,突顯了臺灣的樸實意象,彰顯出臺灣精神的力與美。透過這些作品,提升了在地人的藝術涵養,也促進了我們對斯土斯民的深厚情感,引起世界性的共鳴,這正是其藝術創作的魅力所在。


 李孟諺說,林智信是臺灣藝術前鋒,透過出國展覽機緣,展開多彩多姿的藝術文化交流之旅,展跡遍及中、日、韓、美、法、德、荷、立陶宛、拉脫維亞等國,真正做到「把臺灣藝術推展到域外,把臺灣文化介紹給世界」的目標。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邱坤良表示,1950 年代的臺灣因為冷戰及美援等因素,歐美文化大量進入臺灣,但不同於許多同輩藝術家一心追求當時流行的歐美繪畫風格,林智信多年以來一直都是以他自己生長環境中所熟悉的人與事為創作主題,用刀刻或畫筆記錄下來。1960 年代,臺灣社會逐漸邁向工業社會的型態發展,林智信轉而以彩色套色版畫刻畫臺灣富饒歡悅的生活寫照;1972 年《村童》以活潑生動的畫面及優美風格讓他成功入選英國第三屆國際版畫雙年展;1974 年《養鴨子》又入選英國第四屆國際版畫展和挪威第二屆國際版畫展。


 此外,林智信的作品還相繼在舊西德、義大利、瑞士、美國、韓國等畫展中,一再受到國際肯定。1982 年,林智信創作長達945公分的《迎親圖》忠實呈現臺灣早期娶親的習俗、服裝、迎娶隊伍的傳統景象。這些作品真實刻畫與記錄臺灣早期常民生活片段,除其藝術價值外,更是了解臺灣社會與文化史的重要材料。
 邱坤良指出,宗教也是林智信的重要創作題材,他於 1995 年冬完成《迎媽祖》巨作,在創作《迎媽祖》之前,他早已踏遍臺灣各鄉鎮,考察各處不同的民俗活動與表演,花費20年時間透過拍照、記錄與速寫,最終以木板水印方式來表現最深刻的臺灣。該巨作長卷內容包括媽祖巡遊繞境的精采景物,如七爺八爺、車鼓陣、牛犁歌、宋江陣、踩高蹺等,將逐漸失傳的臺灣民間賽會場面,以結合藝術性和民俗性記錄手法,真實呈現臺灣庶民生命力。2014 年,林智信近 80 歲高齡,再以油畫形式完成全長 248 公尺、高1.12公尺、描繪50年代臺灣的曠世鉅作《芬芳寶島》,整件作品以東方特有的多點透視法描繪、讚美祥和純樸的年代時光及臺灣的壯麗山河。
 邱坤良說,林智信的作品不但在美學上能和自然取得和諧理想境界,在題材上更成功地從傳統農業體系中解放,他的創作一直立足於土地,深具自己獨有特色,也因此能讓國際藝壇肯定,並讓國際社會透過他的作品深刻瞭解臺灣文化。(圖片來源: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