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2017漁光島藝術節將於11月11日揭幕,以「在漁光島放空的99種方法」為主題,邀9組藝術家團隊創作14件地景藝術作品,擷取漁村生活元素,結合當代藝術視野,以能讓人放空的空間裝置與圖景,讓來到漁光島的訪客都能找到屬於自己在島上的放空方式。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指出,為整備足以辦理藝術節的優質空間,並還原漁光島良好的自然生態與居住環境,市府運用2年時間,集結社區力量及文化局、水利局、都發局、交通局、工務局、消防局、體育處、安平區公所等單位,並協調港務公司、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及海巡單位,共同進行全面性的漁光島環境整理。目前各組藝術家團隊已陸續進場,屆時北起漁光島北側海灘的日落塔,一路往南形成迷人的沙灘藝術風景,將有10件作品與訪客翩然相遇,另外4件作品棋布於漁光路旁的防風林及聯外的漁光大橋上。
由有用主張設計有限公司帶領億載國小漁光分校學生共同創作的《魚蹤仙徑》,已於漁光大橋上設置完成,一隻隻帶有亮彩鱗片的鯉魚旗飛揚在漁光島空中,路過民眾都為之驚艷,甚至停下腳步合影留念。
文化局表示,目前進場創作的作品也陸續邁入完成階段,包括甫參與2016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深獲好評的林舜龍作品《喃喃細語潮間帶》,將兒童創作的詩句,寫在30多顆鵝卵石上,沙灘上珍珠般的球體,宛如散落在月牙灣畔的珍珠顆粒;藝術家游文富的《迷霧森林》,創造出一片白色竹林,彷彿飄蕩在海洋和陸地間的曖昧雲霧。
共感地景創作的《2017 餘光島》以漁網為主要媒材,作品隨著風力強弱和方向產生不同效果;建築繁殖場的三件作品《過境平台》、《時境長廊》和《森境之塔》以平台、長廊和高塔三種不同的造型元素,創造出人們得以駐留或休憩的獨特空間。
位於安平港北側的漁光島,是最鄰近府城的沙洲島嶼之一,部分即為昔日「三鯤鯓」,島上除了有小型聚落、地方信仰中心及公共空間,由於地貌得天獨厚,濱海植物及多種留鳥、侯鳥、小型爬蟲類與哺乳類等小型動物也自成一格,是城市不可多得的祕密花園。為鼓勵民眾走向濱海大自然,介紹漁光島美景風光,台南市政府今年首度舉辦「漁光島藝術節」,以藝術語彙重新定位漁光島,活動將自11月11日進行至26日。(圖片來源: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