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飲食文化」課程反應熱烈

 【本報訊】為建立臺灣歷史文化、文藝術的教育研究暨推廣交流平台,凝聚臺灣主體意識,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辦理「臺灣文化大學」系列課程,今年夏季學校研習課程由文化局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曾品滄統籌規劃,以「臺南飲食文化」為主題,反應非常熱烈,二十分鐘內全數報名額滿。


 夏季學校課程內容包括各式台灣常見的佳餚菜色,於8月24日至26日教習,首日以台江鄉土食破題,曾品滄以台江地區常見的虱目魚燒醃瓜、西瓜綿魚湯及番薯籤等菜餚,論述台江地域生活經驗與情感的節慶食。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教授蘇恒安以市面上常見的幾種料理米酒、米酒水作為焦點,討論米酒在台灣飲食文化中,無論是儀式、生產或料理空間,皆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臺陽文史研究學會秘書長陳曉怡透過在台灣常見的外省菜色,剖析中國各省的移民為台灣飲食文化帶來的各式新元素。


 課程第二日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員謝仕淵講述友愛市場的郭家菜粽、東門代天府前牛肉麵、阿明豬心冬粉等台南人氣小吃的故事,老店對自家獨到的口味各有所堅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文系教授陳玉箴以飲食文化作為無形文化資產的論點,論述台江飲食傳統。資深媒體人兼作家陳靜宜以臺灣餐飲業近年的發展、走私牛、重組肉等食安議題,揭述台灣餐飲業的不為人知的祕辛。知名總鋪師黃秀林現身說法,分享台菜宴席料理經驗。課程最後由台南市七股區三股社區發展協會規劃台南美食行腳,帶領學員走出教室,實地體驗養蚵採蚵文化,為課程畫下完美的句點。


 文化局表示,夏季學校課程以無形文化資產的視角切入,綜觀臺南在地特有的飲食文化特色,邀請飲食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學員共同深度探討臺南飲食文化與生活、地方特色產業之間的文化活力,課程內容兼顧理論與實務,讓美食不再只是美食,而是更富有在地特色的深度飲食文化。(圖片來源:臺南市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