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台南市後壁區土溝農村美術館年度風雨特展「雨打秋秋臉」,8月19日上午9時30分在土溝里鄉情客廳(位置如圖示)舉行開幕儀式,下午6時結束,現場有茶會、居民和藝術家導覽與表演,還有限額50名的免費單車導覽活動,想要體驗農家生活和文化的民眾要把握機會。
2002年由民間自發成立的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是土溝農村美術館的前身,15年來,協會與在地居民齊力建設的公共藝術設施、街道家具及集會所,逐漸將原本面臨衰敝的社區重新凝聚起來。土溝農村美術館成立迄今5年,以集村方界作為展區,從寒暑間的營造紀錄與藝文活動中,累積出許多無價館藏,並持續不斷讓藝術與在地進行對話、討論、協作,讓美學伴著農村持續發展茁壯。
今年在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支持下,土溝邀請了蔡坤霖、李立中、彭奕軒、林盈潔、李承亮、汪紹綱、丁柏晏、張允菡、郭俞平等9位藝術家參加美術館夏秋兩展,來自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從不同的觀點出發,在農村裡進行創作。今年夏季展的4位藝術家作品獲得不少好評,緊接著秋季展的5位藝術家也將從田野開始,在風雨中反思農村的意象。汪紹綱帶著攝影機進入土溝殘存的龍武獅陣,為農村即將失傳的武術留下一部貼身的紀錄片;水牛是農村的古老靈魂,丁柏晏以村內老屋剩餘的紅瓦,為農牛鋪上一身回憶的新衣;張允菡透過田野調查,重新設計一組農人的袖套,在農事與勞動中疊起田的記憶;李承亮在農村裡建立了一座太空站,從農事的規律中觀測,想像星際與自我的運行;郭俞平在一棟老舊的日式宿舍中,交織了一片黃昏和一段書寫,以混種的語言辨識時空的足跡。
文化局指出,土溝本年度的跨年展覽「風吹夏夏叫,雨打秋秋臉」是一個需要觀眾在農村與田園之間穿梭的展出,9件藝術創作代表了9種延伸閱讀農村的方式,藝術家來到農村生活與創作,留下來的藝術品以新移民的身分與土溝持續相伴,在風雨日曬中與農村持續對話,也在居民與旅人的凝視裡,和社區一同成長。
展覽之外,美術館整合土溝的風景同步推出4種遊覽行程,單車之旅「風吹小土溝」,走訪美術館的歷年社造成果;採集植物的「敲敲小土溝」,由駐村藝術家引導進行敲染植物的工作體驗營;安妮咖啡的「喝喝小土溝」,品嚐在地飲品與手工點心;「農村一日遊」則是搭配季節變化,並結合上述三種方案的套裝旅程。
文化局表示,「雨打秋秋臉」秋季展期從2017年8月14日起至2018年4月30日止,長達8個月,遊客來到這裡不妨放慢腳步,循著地圖以自己的節奏去體驗,在不同的節氣中與土溝的風光水土一起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