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文化資產建材銀行」開幕

 【本報訊】臺南市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古蹟與歷史建築眾多,街巷中的老屋古厝更是數以萬計。因自然建材日趨匱乏,在文資修復與老屋修繕工作上,適宜的舊材料日漸稀少珍貴,市政府為帶動妥善利用舊材風氣、增進文資保存效益,選定蕭壠文化園區旁的紅樓建築及其周邊腹地,成立「臺南市文化資產建材銀行」,7月16日正式開幕。
 臺南市政府自103年開始推動「臺南市文化資產建材銀行計畫」,選定蕭壠文化園區旁的紅樓建築及其周邊腹地,104年獲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同意核定補助新台幣300萬元進行空間及環境整備工作。文化資產管理處在修復紅樓過程中大量引進舊材再利用觀念,除了保留大量的原構件材料如門窗、木料、水泥瓦,也運用其他工程拆卸下來的屋瓦舊料於屋面修復上,舊車棚架鐵件則改裝為雨庇骨架再利用,可以說紅樓修復本身就就是舊材再利用的典範。
 文資建材銀行近日完成空間整備、資訊平台建置等工作後,市府正式委由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進駐營運,作為建材收受營運管理中心,向全國推廣文資修復「惜物」及「低碳環保」的理念。
 文資建材銀行17日開幕,由市長賴清德親自主持,市府並邀請多位與古蹟歷建老屋修復相關的專家學者及建築師事務所一同見證,期許未來相關機構及單位在進行文化資產或老屋修復時,可先洽商建材銀行,了解是否有合適的舊材可使用,修復完成後所剩餘的舊材,亦可捐贈給建材銀行,讓建材銀行發揮更大的效益。
 賴清德說明成立文資建材銀行的意義,第一是展現台灣人惜物的理念,可以再利用的材料不應該丟棄、浪費。第二是舊材再利用結合「低碳城市」的都市發展目標。第三是永續,不只環境要永續,文化也要永續。文資建材銀行就像一般商業銀行,要有人來存款、提款才能成功經營,期望台灣各界有需要的人踴躍使用。
 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台南市歷史建築眾多,在賴市長任內投入超過20億元進行古蹟修復。在修復過程中,發現有許多建築舊材可保存再利用,未來任何一個古蹟要修復時可以提供做使用,文資建材銀行讓老構建的生命可以延續,也透過文資建材銀行培育專業人才,進行文化資產研究與修復。
 文資處指出,自然資源日趨匱乏,未來文化資產和老屋的修繕將更加倚重舊建材的再使用,臺南市擁有大量古蹟歷建和老屋古厝,本身即具有設立建材銀行以收存舊建材、推廣再利用的優勢條件。建材銀行成立後,將可收受拆除公有建物的可用舊材,或接受民間舊材捐贈,舊材由經營團隊評估汰劣後會將可用舊材整理編碼上架,主要將用於提供本市文化資產修復或歷史街區老屋修繕,未來再視營運狀況評估是否擴大於其他用途。此外,這些舊料也將運用於教育推廣及專業培訓課程,啟發民眾運用舊材、培養惜物的觀念。
 營運團隊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指出,文資建材銀行即日起開始營運,每週一至五上午8時30分至下午6時,有專人在現場為通報及申請舊材的民眾服務,民眾亦可透過電話、傳真通報申請。另外,已建置網路資訊平台提供與建材銀行相關的資訊,讓有興趣的民眾進一步了解舊材再利用的各種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