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通過六件古物更名

 【本報訊】有鑒於臺南縣市合併以前審議登錄的古物,在歷史脈絡與保存維護方面猶待充實,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近期選擇13件各具特色的古物,委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盧泰康完成文化資產內涵調查研究後,向第4屆臺南市古物審議委員會報告,會中通過6件古物更名,近日內將公告,使其名稱更貼近歷史內涵,並完整呈現古物的真實價值。
 更名的6件古物,原鄭成功彩繪圖像,更名為「鄭成功畫像」那須豐慶摹本;原仿明鄭成功草書,更名為鄭成功草書;清代祭孔佾生執照,更名為臺灣縣蘇孝銘佾生執照;原古「玉笏」,更名為玉板(傳寧靖王「玉笏」);原九磅前膛砲,更名為英製布隆美菲爾德(Blomefield)九磅前膛砲;原八吋阿姆斯托郎後膛砲,更名為阿姆斯壯(Armstrong)五吋前膛砲。
   文資處表示,鄭成功彩繪圖像更名為鄭成功畫像那須豐慶摹本,標示其為摹本的真實性;仿明鄭成功草書更名為鄭成功草書,凸顯具鄭成功典型書風文物的重要性;清代祭孔佾生執照更名為臺灣縣蘇孝銘佾生執照,表明執照持有者,並與全臺多件佾生執照作區別;將相關傳說進行歷史真實性考究後,將古玉笏更名為玉板(傳寧靖王「玉笏」);九磅前膛砲更名為英製布隆美菲爾德(Blomefield)九磅前膛砲,以完整呈現其形制屬性;八吋阿姆斯托郎後膛砲經科學測量後,確認其火砲口徑為五吋,且砲管內不具膛線,並非後膛砲,而是由砲口裝填砲彈的前膛砲,因此更名為阿姆斯壯(Armstrong)五吋前膛砲。


 文資處指出,盧泰康教授於本次調查研究運用多重方法,包含以「XRF成份分析」,檢測古物的主要製作材料;「古今地圖套疊」,比對古物與歷史文獻所記載出身地的資訊;「田野調查」蒐集文物相關資料,梳理古物與地方關係脈絡、文化記憶等;善用藝術史學的風格分析與形制考究等,結合保存科學與人文學科進行深入分析,提出具證據力的辨誤與見解,進而發掘出隱藏在古物背後的集體知識、美學經驗與社會意義,讓古物的真實價值更為明晰。該研究成果受到古物審議委員與文化部的肯定,也為我國古物類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