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地方繁榮農村~新社闢建多條水圳

 

    【吳國城/山城報導】新社區的農業發展歸功於先賢建造的水利設施,除了聞名遠近的白冷圳外,新社區尚有多條水圳默默灌溉地方,據白冷圳社區總體營造促進會調查,各圳建造歷史如下|

    一、新社圳: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地方士紳詹日新為推廣稻作種植面積、繁榮地方產業、提高農村經濟,先後與地方人士劉漢、連貢火、李龍清等人,進行開闢新社圳之計畫,全長十餘公里,建造工程高達百餘萬元,以地方財政實無能為力,於是經詹日新等人奔走下,由農民向台灣銀行貸款,以共同合資建造然後依約分期攤還。其水源取自食水嵙溪,於大南水頭挖掘引水,計灌溉馬力埔、大南、復盛、月湖、新社、山頂等六村落,轉眼之間,原本的旱地成為數百甲良田,對改善農民生活實為功不可沒,此圳至今仍繼續使用。

    二、山頂圳:大正九年(一九二○),首任新社庄長詹日新,認為新社以種植水稻及甘蔗為主,每年春季枯水期常有旱象發生,因此對於水資源開發,實在迫不及待,詹日新就邀請連貢火、劉漢等熱心人士,共同開闢山頂圳,全長五公里餘。於番社嶺下邊之食水嵙溪引水向北流至山頂庄,計灌溉大南、復盛、新社、山頂等村落,面積百餘甲,使廣大旱地得以闢為良田來繁榮地方,對農民的貢獻良多,此圳至今仍繼續使用。

    三、上水底寮圳:彭家先代開墾東興村附近土地大致完成後,即由彭才振於清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間,親自勘查設計,親自監工,開闢上水底寮圳,全長二公里。因高度的關係僅能灌溉到上水底寮北邊幾十公頃的田地。水源取自矮山坑的溪水。

    四、下水底寮圳:清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由劉家自行設計開闢,水源取自雙連潭北端的大甲溪,全長約二公里。灌溉下水底寮一帶全部田地。迄日本據台以前,該地住民生活水平,冠於全新社地區。

    五、下坪圳:上水底寮圳開闢完成後,清咸豐元年(一八五一)彭才振為了要灌溉下坪(今之慶西村矮山坪),當時開墾的土地約四十公頃,象鼻角,打壟面一帶土地(約三十公頃),水源計畫取自抽籐坑峽項上游的溪水,峽項為抽藤坑溪最狹窄的地方,可以築造阻水壩。沿抽藤坑溪左岸山坡,開闢圳溝,過了十股林到水涵坑,利用水的沖力沖過左岸,然後仍沿抽藤坑左岸斜坡到抽藤坑溪口,再沿大甲溪左岸的斜坡,挖掘圳口,直達下坪。過了下坪後,在矮山坑可以築壩阻水,使水圳延伸到象鼻角、打壟面一帶,全長約六公里。此一工程計劃在水涵坑做一處虹吸管,另自抽藤坑到下坪中間需開鑿二處相當長隧道。咸豐三年(一八五三)秋天,此一艱鉅的工程終於大功告成。惟試用裝設於水涵坑的虹吸管時,以大石子送進管道,卻因水力不足,大石子沖不出來,塞在最低處、致使樟木殼製的涵管破裂。為此而再往九房厝,請原製造涵管的黃姓師傅修繕,適值他臥病中,不幸一命歸陰,無法再行製造。此艱鉅工程中途而廢,前功盡棄,殊屬可惜,後世子孫每憶及此,莫不扼腕興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