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和宮老二媽省親遶境~營造西屯何厝飯擔文化

 【本報訊】台中市萬和宮老二媽每3年一次的西屯省親遶境已傳承200多年,每次都會駐點在西屯區何厝庄,因而發展出的飯擔文化,里民以馬賽克在灰牆上拚貼當時景象,保存地方文化。

台中市西屯區何德里土地公廟對面一片灰牆,經社區民眾使用馬賽克磁磚以拼接方式搭配彩繪,呈現早年農村生活的「飯擔文化」,29日揭幕,國民黨籍台中市議員張廖乃綸(圖)挑著飯擔在牆面前留影。中央社記者郝雪卿攝  106年10月29日

 台中市西屯區何德里土地公廟對面的一片灰牆,透過社區民眾協力,使用了4、5萬片馬賽克磁磚,以拚接方式加上彩繪,呈現當時農村生活的「飯擔文化」,並於今天舉行揭幕儀式,立委張廖萬堅及台中市議員張廖乃綸、楊正中等人都挑起飯擔出席開幕儀式。

 萬和宮老二媽每3年一次的西屯省親遶境活動已傳承200多年,這項活動並於民國101年經台中市政府登錄為「民俗文化資產」,而3年一次的西屯省親遶境,一定都會回現今何德里所在的何厝庄,並駐點在福壽宮。

 西屯區長何國裕表示,由於何德里位於何厝庄中心點,老二媽聖駕都會到土地公廟停留供里民參拜,何厝庄的民眾也會沿途擺設香案及供品,恭迎老二媽聖駕,並主動提供飯擔到福壽宮讓香客享用。

 張廖萬堅在挑著飯擔時才發現飯擔不好挑,看到這面彩繪牆,讓他格外感動。他說,老二媽省親是西屯區最傳統的宗教活動,能夠透過社造工作傳承下來,一點一滴的累積會很可觀,也希望能成為當地學校的鄉土教材。

 張廖乃綸表示,里民花了2個多月的時間將馬賽克先黏在桌上,彩繪後再黏到牆壁上,過程很辛苦,老二媽出巡是地方上一大盛事,透過社區力量動起來,讓民俗文化傳承下去,這面牆將成為新興熱門打卡點。

 帶領里民完成彩繪的何德里長林志雄指出,希望藉此機會讓當地新舊住民體會並了解在地文化,更藉由老二媽省親駐點的飯擔文化,找回目前都會型社區已漸流失的人情味與分享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