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孔廟舉行春祭~傳揚中華儒學精神

  【本報訊】"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在台南孔廟舉行,又稱春祭。3月20日清晨6時,天色微亮,鼓聲響起,數十位遵循清朝服制的樂舞生、佾生緩步進入大成門。

  釋奠是專屬於祭孔典禮的名詞。臺南孔廟維持“清制樂佾”的傳統形式,每年春秋兩季遵循古禮進行隆重的祭孔儀式,傳揚尊師重道的儒學精神。

  正值春分之日,典禮全程依古禮進行,莊嚴隆重,由以成書院負責文廟樂局任務,並由來自臺南市忠義小學的佾生演繹六佾舞,向至聖先師孔子致以最高敬意。典禮共分為啟扉、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饌、送神等20道程序。

  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臺灣社會發展的重要文化根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臺灣各地共有40餘座孔廟。其中,興建於1666年的臺南孔廟是臺灣第一座孔廟,被譽為"全臺首學"。

  台南孔廟以成書院總幹事李傳彬受訪時表示:"目前書院釋奠沿用的是山東曲阜傳來的古制,樂制【十三音】主要從漳州傳過來。"每次釋奠書院會有八九十位成員參與,這項典禮在書院約130位成員中有不少已傳承幾代人。

  “我是家裡第三代樂生,如今已經有第五代樂生。”此次司職鏞鐘的樂生傅俊達說,舉行祭孔典禮對傳承儒家精神與文化有重要意義,“我們家一直注重傳承傳統禮儀”。

  以成書院理事方政博說,舉行祭孔典禮除了弘揚尊師重道的傳統,還要把規矩意識傳遞給社會、導人向善,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踐行儒家傳統精神。

  忠義小學的40多位學生一早便來到台南孔廟。他們當中有36位擔任釋奠佾生,還有10位作為預備替補。董女士的兒子是忠義小學六年級學生,已第二次擔任佾生,她說孩子很喜歡傳統文化,希望他能通過這樣的古禮活動增加傳統文化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