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之門之稱~西伯利亞東北邊的天坑

  【本報訊】在西伯利亞東北邊有一個天坑,被當地人稱為「地獄之門」1,它在 60 年代形成時還只是一個小坑洞,然而現在已有 1 公里長、 90 公尺深,且至今仍以每年 20 公尺的速度向外擴張,衝擊周遭生態。

  研究指出,「地獄之門」不斷擴大的重要因素是氣候暖化。根據研究指出,西伯利亞地質表層是永凍土,下方是 91 公分厚的濕寒土,最底層則是固態甲烷水合物──全球暖化導致表土融化,滲水逐漸破壞下層結構,最終引發甲烷爆發性釋放,形成了天坑。

  西伯利亞天坑的形成可能肇因於氣候暖化,氣候危機已不容忽視,而上週剛結束的 COP29 便是為此召開的全球性活動;綠色和平對此提出三點呼籲,如擴大太陽能、風能的使用來降低碳排等。

  巨大坑洞也許正是氣候危機惡化的證明!聯合國最新排放差距報告指出,本世紀末全球溫度可能比工業革命前升高 3.1 度,遠超過《巴黎協定》設定的 1.5 度目標。同時,歐盟氣候監測機構發也布最新預測,儘管今年尚未結束,2024 將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年!

  然而上週剛結束的 COP29(2024 第 29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2,卻顯示各國沒有足夠雄心應對氣候變遷。雖然各國對於已開發國家承諾每年提供 3000 億美元的氣候資金給弱勢國家具有共識,但發展中國家認為這個數字遠遠不夠──根據報告,自巴黎氣候協定 2015 年簽訂以來,光是歐洲金融業的公共與商業投資投入破壞環境的開發,如棕櫚油業、紙業、畜牧業、礦業等的金額就幾乎超過這個數字了3,更遑論全球;且破壞與挽救需要耗費的資源本就有巨大差異,且這筆資金還可以貸款形式提供,無法真正幫助脆弱國家因應氣候危機。

  COP29 歷經逾 30 小時落幕,綠色和平提出 3 點呼籲:

  一、 設立新的氣候金融目標,大幅增加發展中國家所需的公共資金,並納入「污染者付費」原則。

  二、落實 COP28 達成的協議以轉型並脫離化石燃料,具體說明各國的 2030 和 2035 年氣候行動計劃,也就是「國家自定貢獻」,如何符合攝氏 1.5 度目標,並納入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政策。

  三、確保碳補償和碳市場政策能保護並恢復富含碳的生態系統。

  污染者付費機制,補上氣候危機大洞/根據綠色和平與其他非政府組織的分析,全球七大石油和天然氣公司若從每噸碳排課徵 5 美元起跳,並逐年提升稅率,至 2030 年可為聯合國損失與損害基金挹注約 9,000 億美元。「污染者付費」機制不僅能強化企業減碳動機、減緩全球暖化,更可為受氣候災害衝擊的地區提供實質援助。

  即便 COP29 的結論不算讓人滿意,但綠色和平依然會堅定地持續倡議。聯合國秘書長也強調,氣候行動是刻不容緩的必要投資,呼籲各國政府立即採取行動:緊急減少排放、突破氣候融資壁壘、保護人民免受氣候危機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