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台灣去年對陸港貿易總額占對外貿易總額28.57%,創下10年來新低。義守大學財金系教授李樑堅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受到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取消134項產品早收優惠關稅,石化、紡織等傳產失去競爭力,賣到大陸壓力更大,美台供應鏈逐漸取代卻變成高科技產業一枝獨秀,那傳產該怎麼辦?高科技僅占台灣整體產業7%,這會是背後的隱憂與危機。
李樑堅,成功大學管理學博士,曾任義守大學行政副校長、高雄市政府財政局長,現職義守大學財金系教授。專長:金融授信評估、金融構管理、經濟分析、投資計劃評估。
台灣8月份出口貨品以電子零組件151.5億美元金額居冠(占比34.7%),資通與視聽產品(71.3%)增幅最大,其次為光學及精密儀器年增14.0%。8月份對五大市場出口,中國大陸與香港30.0%、美國27.2%、東協16.6%、歐洲8.5%、日本4.8%、其他12.9%。
另外,台灣今年上半年出口與進口佔比,台灣對美國出口比重上升至23.2%,創下24年同期新高,台灣對中國大陸、香港出口,占比降至31.2%,也創下22年同期新低。
解讀出口占比變化趨勢的背後意義,李樑堅表示,過去兩岸貿易供應鏈高達4成,現在降到3成,變成美台供應鏈慢慢逐一來做取代,但美國對台灣採購主要是都是在高科技產業、半導體產業,高科技佔台灣產業整體7%而已,其他93%有服務業、製造業、農業,高科技一枝獨秀,其他產業怎麼辦?傳產仍是就業主力項目,不能棄之於不顧。
這與中國大陸6月15日取消ECFA 134項產品早收優惠關稅是連動影響,李樑堅表示,石化、紡織產業在高雄相當多,尤其石化業整個上中下游產業受到很大衝擊,例如台塑去年經營狀況就不太好,今年應該更不理想,第一面臨大陸的石化規模持續擴大,第二是大陸有補貼其傳產出口,第三就是沒有關稅優惠,產品要賣到大陸會更加辛苦。
李樑堅表示,台灣傳統產業這一波面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外銷競爭,壓力應該都很大,包括扣件、工具機、鋼鐵、石化,應該都遇到麻煩,很多都是做二休三、做三休二,因為沒有訂單。除非台灣傳產有轉移新市場,但開拓新興市場要做長久奠基與努力,或設法轉型,找新的獲利、新產品的應用商機,怎麼與半導體產業做鏈結。
李樑堅舉例,譬如日本信越化學工業轉型比較早,日本在半導體材料上來講,很多都是世界第一。而台灣強項是在半導體製程裡面的晶圓設計、IC設計、封裝、測試,但在半導體設備、材料比較不行。這部分需要政府加大力道,台灣不能衹有高科技一座“護國神山”。傳產要有新的出海口,不能只看出口外銷連7個月正成長的好。
李樑堅表示,台灣傳產本來在大陸有一塊很大的市場,兩岸關係不好,台灣東西要賣到大陸去,面對挑戰就更大,台商對大陸投資總額也在減少,所以兩岸貿易額也在下降。傳產都沒了就會很危險,東西都要靠外來進口,很多生存的基本權利就會被掐住喉嚨,傳產還是要留著,這是兩岸貿易依存度急遽下滑且創新低所看到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