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美戰略競爭加劇,叠加賴清德上台執政影響,台海形勢日趨複雜嚴峻,兩岸交流發展面臨不少的挑戰和困難。就兩岸及中美等議題,孫文學校秘書長、佛光大學榮譽教授謝大寧日前接受採訪時表示,兩岸關係陷入“困境”,要破解“困境”,首先要解決“高政治”層面的問題,“高政治”層面的問題一旦解決,其他層面的問題也就自然迎刃而解。
謝大寧說,目前台灣社會在身份認同上的斷裂非常明顯,這個趨勢讓民進黨和賴清德有了可以操作的空間,所以即便賴清德是“少數執政”,國民黨也並沒有因此重新取得台灣社會的信任,這是台灣目前的政治僵局。此外,當前島內多數人對兩岸關係的理解就是“沒有兩岸的兩岸關係”,台灣的主要政治勢力也在不同程度上都拒談統一問題,台灣社會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把兩岸區隔開的狀況。再有就是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但他們支持“獨立的台灣”和“分裂的中國”,也就是說美國人的兩岸政策本質上就沒有兩岸關係。這些不同的因素都深刻影響著兩岸情勢,導致當前兩岸關係陷入“困境”,要破解“困境”,首先要解決“高政治”層面的問題,“高政治”層面的問題一旦解決,其他層面的問題也就自然迎刃而解。
有關“統獨”、“和戰”,謝大寧表示,目前台灣的社會土壤有利於“獨”不利於“統”,所以在短時間之內很難撼動民進黨所獲得的支持,因為國民黨在台灣的社會基礎不斷被剝離,所以即便民進黨已經不是一個清廉的政黨,國民黨也沒有機會說服台灣社會進而取代民進黨。從“和戰”的角度來講,雖然大陸方面在台灣周邊進行演習,給予了一定的軍事壓力,但島內感知度不高,因為台灣很多人認為美國不可能坐視台灣在第一島鏈的戰略位置不管,因此“大可放心”。所以這對大陸來講非常麻煩,“深不是,淺不是”,如果繼續加強軍事的壓力,就可能要冒著跟美國一戰的風險;如果不增加軍事的壓力,台灣社會就根本不當回事。
關於“美國因素”,謝大寧分析,從美國人對今年初台灣選舉的控制力度可以看出,美國正在嘗試著把台灣完全納入其東亞布局當中。兩岸問題的背後是中美博弈的問題,在近幾年中美博弈如此嚴重的情況之下,所呈現出來的兩岸關係就是一個“沒有兩岸的兩岸關係”。同時美國影響兩岸關係有“常數”與“變數”。前者是指從地緣政治布局來講,台灣處在美國“第一島鏈”的關鍵位置上,在戰略意義上美國沒有放棄台灣的可能性。而後者則是指美國的國力在衰退當中,“第一島鏈”能不能守得住,如果守不住是不是一定要硬守?出現“破口”的時候,美國要怎麼處理?
謝大寧表示,就目前來講,拜登政府不允許“第一島鏈”出現“破口”,但美國國力正在消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未來川普當選,他可能會用台灣跟中國大陸進行“交易”,讓台灣與美國和大陸保持“等距關係”或更“親大陸”的模式,同時也不至於破壞美國整個“第一島鏈”的地緣政治戰略部署。這就是台灣在中美博弈的過程當中的一種常數與變數,它作為常數,意味著美國不會輕易放棄台灣,作為變數,美國可能對政策進行微調,讓台灣跟大陸的關係脫離現在的格局。不過美國將來即使在台灣問題上採取某種戰略退卻,台灣仍然將扮演美國在亞太的前進基地的角色,而這對大陸方面來說就始終會是一個戰略上的威脅。
談及兩岸民間交流,謝大寧表示,最基本的原則是交流可以促進理解,所有的交流都不應該被阻止。但也要客觀看到,兩岸問題的本質是認同問題,如果只是單純的交流,難以成為改變台灣社會認同趨勢變化的“抓手”,更遑論大陸方面希望通過增強認同最終走向統一的政治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