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共存~談兩岸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

  【本報訊】南靖特殊的地理位置,勢必造成以閩南地區為代表的閩南文化與以閩西地區為代表的客家文化在南靖縣境內交叉、衝突,直至走向融合共存。 分別從不同角度研究南靖閩南人、客家人的由來、生活習俗,比較二者之間的差異,從閩南人與客家人和諧共處、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融合共存,折射出南靖人的包容,中華民族的大團結,致力建設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定會產生了特殊的文化。 南靖縣位於漳州市的西北部,與龍岩市的新羅區、永定區、漳平市接壤,正好處在福建的閩南向閩西過渡地帶。 閩南地區與閩西地區地理上的交叉,勢必造成以閩南地區為代表的閩南文化與以閩西地區為代表的客家文化在南靖縣境內交叉、衝突,直至走向融合共存。 因此,以南靖縣為例來研究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的融合共存,就顯得非常的貼切。 在我的老師林曉峰會長的鼓勵和精心指導下,我以一位不會講客家話、只會講閩南話的客家人的角度,試著探討研究南靖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關係這個課題,算是一種嘗試吧。

南靖處於閩南人與客家人的過渡地帶

  南靖縣東鄰華安縣,西接龍岩市永定區,北界龍岩市新羅區和漳平縣,南與平和縣相接,東南與芗城區及龍海區相連,全境總面積為1962平方公里。

  南靖縣地域商代屬揚州,周和春秋為七閩地,戰國為越地,即百越族居住區。 秦始皇三十三年(西元前214年),秦征服百越族及其邊境其他民族后,南靖屬閩中郡,第一次被納入行政區劃。 南北朝梁天監年間(502~518年),析晉安縣地分建蘭水縣,南靖屬之。 唐垂拱二年(686年),新置漳州後,南靖屬之,一直至清朝都沒有改變。 到了民國3年,福建省依原轄區域設置閩海、廈門、汀漳、建安4道。 南靖屬汀漳道,道所在龍岩,第一次脫離漳州管轄。 民國22年「福建事變」後,南靖屬龍汀省(當時福建設福州、廈門兩個特別市和龍汀、延建、閩海、興泉4省)。 民國35年,原屬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的南靖縣劃歸第六行政督察區,區署在龍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南靖縣才又重新歸屬漳州。 研究南靖建制沿革,可以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南靖一直以來都是歸屬於漳州府管轄,但是到了民國期間,不管建製為道、省,還是行政督察區,南靖除了一小段時間由區署設在漳浦的第六區(後改為第五區)管轄外,卻都歸屬於區署設在龍岩的行政督察區管轄,這其中除了地界相鄰原因外,是否還有南靖與龍岩同屬客家文化區域的考慮呢? 這有待於專家的進一步研究。

  客家學者謝重光指出:福建民系的分佈大勢,汀江流域是客家人的天地,而九龍江流域是閩南人的世界。 黃潭河與船場溪之間,是客家人與閩南人的過渡地帶。 [1]從福建省行政區域地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南靖縣在福建省所處的區域,正是閩南向閩西過渡的地帶。 而按謝重光學者的觀點,南靖縣所處的區域正是客家人與閩南人的過渡地帶。 而現在成為客家人聚居區的書洋、梅林兩鎮位於南靖的西北部,處於與永定、大埔、上杭等閩西、粵東交界區同一地理、文化圈環之中,在這個圈環的東部邊緣。 縱觀南靖幾百年的疆域變化,書洋、梅林都沒有離開過南靖的版圖,也就是說這兩個地方的文化、人們的生活習俗少受了外界的影響,這就為我們今天研究該地區的客家文化和閩南文化的融合共存課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中原漢人南遷入靖——南靖閩南人

  ㄧ、南靖原住民 早在舊石器時代,南靖這片土地上就已經有人類活動的痕跡,這可從已發現的漳州蓮花池山舊石器遺址得到證明。 以蓮花池山為代表,此後先後在平和縣、南靖縣、華安縣等地也發現了舊石器文化遺址。 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在南靖的永豐溪、龍山溪和船場溪流域丘陵地帶,就有很多南靖先民居住生活。 後來,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對周邊地區的少數民族,按地理方位來統稱,即:東夷、南蠻、西羌、北狄。 福建古稱「七蠻」地,也就是有南蠻族的七個部落居住在這裡。 因此,南蠻族當是漳州地區、當然也是古南靖的原始居民。

  二、南遷漢人入靖 南靖縣在漳州的西部,是漳州沿海地區和內陸往來的橋樑。 從秦代到唐代,中原地區戰亂頻繁,人民的生活極度困苦,為了躲避戰禍,大量中原人士先後自北方一批批地遷入閩中。 在這些南遷漢人中,也有一小部分進入了南靖境內。 唐代以前,南靖縣境內的居民,主要是少數民族。 隋唐時期,已出現較大規模的居民聚居點,如今船場鎮的梧宅村、集星村,金山鎮的金山村、荊美村、馬公村、都美村,和溪鎮的和溪村等地。 唐儀鳳二年(677年),陳元光率部入閩開拓漳州,部分人馬駐紮於今南靖境內。 此後,在今靖城、龍山、金山、山城一帶擇地而居,開墾荒地,世代相繼。 漢族開始逐漸成為南靖縣的主要民族。 南宋時期金兵入侵,北方漢人紛紛南逃,部分人也輾轉進入了南靖定居。

  三、南靖閩南人 南遷漢人在與原南靖土著居民“南蠻人”的接觸中產生了許多矛盾,南遷漢人從外來者轉變成本地人的過程是非常漫長而複雜的。 另一方面,南靖「南蠻人」從被驅逐、被壓迫到主動地接納南遷漢人並融入到漢人的文化血脈之中也是一個非常漫長而複雜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南遷漢人所掌握的政治權力、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 在這場民族大融合中,唐代的陳元光起了獨特的作用。 陳元光完全摒棄歷史上漢族政權大多採取的民族大遷徙或一味的鎮壓政策,在當地建設了一些被稱為“唐化裡”的聚落,供“南蠻人”和佘族、瑤族等少數民族居住。 居住在「唐化里」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不徵收田稅。 同時,在“唐化裡”的周圍建立漢族軍民的聚居地,通過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潛移默化的影響,慢慢使民族間的隔閡漸漸消逝。 少數民族與漢人一起開發建設,一起抵禦外敵,互相通婚,成為同甘共苦的兄弟。 於是,包含南靖在內的漳州及其泉州、廈門等地區產生了所謂的「閩南人」。。 以南靖奎洋莊氏為例,著名學者曹樹基在其《客家人還是閩南人:南靖奎洋莊氏來源考》一文中指出:以時間推算,從唐至宋,莊氏經歷了從北至南的遷徙過程。 福州是莊氏的第一個落腳點,爾後是永春、泉州、漳州與潮州。 這一過程,符合我們對這一區域移民史的一般認識。 以族群分,留居上述福建各地的莊姓,均是典型的閩南人。

閩西客家人南遷入靖——南靖客家人

  一、過渡地帶原居民情況 地處閩南向閩西過渡地帶的書洋、梅林這兩個地方在清朝以前均屬於永豐里施洋總、長窖總,在漢族移民未來到之前,基本上是未開發之地。 土著南蠻族經濟、文化不發達,且未形成強大的統治實體,人口少而零散,基本上處於較原始的部落社會階段。 隨著南遷漢人不斷進入南靖境內,在南蠻族等原始土著人之外,一部分後來被稱作閩南人的南遷漢人先到了這一過渡地帶定居。 當然,是閩南人還是客家人先到書洋、梅林定居這個問題目前在學術界還存在爭論,但我們更傾向於閩南人先到這個觀點。

  二、閩西客家人南遷入靖 漳据學者林嘉書查閱南靖客家人數百部家族族譜,客家人入閩後最先一站是寧化縣石壁鄉一帶。 因交通關係,由寧化石壁再遷移便進入上杭縣,同時直接由贛南遷入上杭的也不少。 明末以後往外遷移人口較多的縣,主要有寧化、上杭、武平、長汀、永定、南靖、平和、詔安、梅縣、焦嶺、大埔、興寧等數十個縣。 [3]《漳州行政區域的歷史演變》中載:南靖山區這時“山川鬱霧氛,瘴疠春冬作; 荒茅篁竹間,蔽方有城郭“,人口稀少,所以也有新移民遷入。 由於這批新移民進入比較晚,不可能再到閩南人的沿海和平原地區發展,只好定居在閉塞的山區,發展了獨特的生活圈和文化特質,最終形成為一個不同於閩南人的特殊民系——客家人。

    南靖縣客家移民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是元朝至清末。 大批客家人遷徙南靖,始於連年戰爭,兵荒馬亂的元末,當時,十余萬客家人定居在客家祖地福建寧化石壁溪。 元延佑二年(1315年),贛州蔡九五農民軍攻陷寧化,一批客家人為躲避兵災,先進入閩西,再轉遷南靖。 如南靖縣書洋鎮版寮劉姓,上祖劉祥,黃巢起義時,由徐州遷入寧化縣石壁葛藤凹。 後逢蔡九五農民軍攻陷寧化,後代萬億郎遷入上杭避亂,轉遷永定,後裔再遷南靖。 再如梅林的魏氏也是如此,其始祖魏彌在元至正28年帶領三個兒子隨石壁居民一路南遷。 而後其中一子魏進興卜居梅林鎮梅林村。 還有一部分江西贛南的客家人一路南下遷移到南靖。 二是清後至解放前。 閩西的理髮、裁縫、木匠、打鐵等手工業者,長期到閩南一代謀生,“日久他鄉則故鄉”,定居南靖。 三是解放後。 閩西、廣東、江西等客籍人,大量湧入南靖,在各行各業工作。

  三、南靖客家人 南靖客家人到底有多少人? 目前能查得到的比較權威的資料是2006年底的人口統計資料。 據統計,南靖客家籍後裔有6萬多人,比較集中居住在書洋梅林兩鎮和縣城,宗支分居南靖境內各地,其中在縣城約1萬多人。 目前書洋梅林兩鎮依然保留講客家語言的共有13個村,4550戶,17326人,其中:書洋鎮7個村共有2243戶,8666人,即上版村257戶,1051人; 下版村368戶,1476人; 塔下村381戶,1365人; 曲江村427戶,1679人; 石橋村290戶,1059人; 南歐村238戶,930人; 文峰村282戶,1106人。 梅林鎮6個村共有2307戶,8660人,即科嶺村328戶,1211人; 雙溪村281戶,1060人; 磜頭村403戶,1520人; 背嶺村198戶,733人; 梅林村527戶,2017人; 坎下村570戶,2119人(據2006年底人口統計資料)。 另據南靖客家聯合會考證,有的因歷代陸續遷居講閩南話地區的南靖客家人,客家方言逐漸被閩南話同化,象這種祖先是客家人,現在講閩南話的,在南靖就有10萬人之多,如船場張坑上湯兩村的吳氏、靖城瀝陽村的餘氏、奎洋的廖氏等等都是這種情況。

閩南人與客家人和諧共處 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融合共存

  一、南靖閩南人與閩南文化/南靖閩南人的閩南方言、文化藝術、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建築風格充分體現了閩南文化的表現特徵和歷史內涵。

    閩南方言 南靖縣約95%的人講閩南話。 本地的閩南方言屬於閩南次方言漳州話的一個土語,以山城鎮為代表,與漳州話的區別不大。 但是由於舊時移民路線的不同,在南靖縣境內的閩南話的聲調比較複雜多樣,在和溪鎮的一些村落過去保留著完整的八個聲調。 南靖的閩南方言詞彙中個別的詞彙只流傳於南靖境內,例如“滴”表示“掉落”,“粟公仔”表示一種翻曬稻穀的農具,“锄頭爿pin”表示在較堅硬的土地上使用的窄口锄頭,“桃生thio6sc”指民間傳說的邪神,“賜鬼”表示將祭品獻給邪神惡煞求其離開,這類詞彙只有南靖居民才能聽懂。 還有一類詞彙,在南靖和其他的閩南方言區都同樣在流行,但是這些詞彙在南靖境內除了有一般流行的義項之外,還有南靖特有的義項,例如「白話」在南靖除了與「文言」相對的普通話的意思,還有閩南話的「老實話」的意思,另外還有南靖特有的表示「行業的暗語」的意思; “赤散大家”除了一般的對丈夫的庶母的背稱之外,在南靖還用來譏諷有一些人愛去管不屬於自己該管的事。

    文化藝術 南靖閩南人也都愛唱閩南歌。 閩南語歌曲所傳唱的內容,大多描寫人們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的場景,感歎人生又勉勵進取,極易引起人們的共鳴。 其歌詞一般純樸通俗又感情豐富,旋律大多都帶著入骨的悲愴,充滿韻味又易於傳唱,很快得以流傳開來。

    風俗習慣 飲食習慣方面:南靖閩南人歷來以大米為主食,地瓜、麵粉、芋頭為副食。 日食三餐,早餐習慣吃稀飯、午餐晚餐吃乾飯。 喝茶是閩南人傳統習慣,泡茶待客是傳統習俗。 服飾方面:明清時期,官紳平時穿戴有長袍、馬褂、碗帽、黑布鞋、白布襪等,祠祀或朝會,戴官帽,穿馬蹄袖口禮服、布襪烏靴。 農民穿掩胸圓領粗布衫。 農婦穿藍、黑色長過膝蓋掩胸粗布衫,圍藍、黑色裥邊長裙,纏足穿繡花弓鞋。 民國時期,服裝大變革,時興穿中山裝、漢服。 老莊稼漢暑天穿土布掩胸單衣,冬天穿家織土染銅錢厚粗布掩胸棉裘和夾衫。 青年農民穿開胸對襟布紐粗布衫和闊口縫白布頭黑布褲。 青年婦女多數不纏足,穿平底布鞋,做客喜穿水紅色長裙。 閨女辮髮系五色洋紗,穿耳帶環,穿藍色或花布彎襟右掩短衫、黑布褲。 出行方面:明清至民國時期,居民出門遠行前,或翻閱(通書)擇吉日,或求神保佑旅途平安。 閨女、少婦出門,頭蓋花帕遮住面頰,或撐雨傘由至親男人或老婦女帶路,甚少獨行。 民間出門遠行有許多禁忌習俗:白天忌聽見烏鴉叫,晚上忌聽見雞啼,夜間走路忌回頭,上山人林忌呼嘯,下水忌單身,過橋忌披棕戴簽、撐雨傘。 途中看到野生動物忌捕提、有“不提路邊鳥,不捕溪邊魚,不抓入屋獸”之俗諺。 婚嫁喪葬方面:明清時期的婚嫁很講究規矩的。 操辦婚事分議婚、定親、行聘、嫁娶4個程序:議婚男方選定物件後,備名帖禮物到女家問婚。 女家若同意提親,便將閨女的生辰八字寫上生庚紅帖送給媒人。 男方根據生庚占卜得吉兆或3天內人畜平安,叫“三日圓,再備禮物托媒人和長輩到女家商定婚事。 定親俗稱「過定」或「文定」,男家要備金、銀戒指、布料、糖餅、肉面、煙酒等到女家定婚。 女家要回贈多於男家的禮物,以示投桃報李。 行聘俗稱食定或趕限,要備禮帖聘物送到女家。 主要聘禮有禮物、聘金、紅包、盤頭或稱房頭(給女方親屬禮物)。 嫁娶以女嫁男家為多。 嫁方為閨女辦的嫁妝,個別富戶嫁妝大至棺材、田契,小到針線等,叫“全廳面”。 貧民只備青、白衫褲和花粉、鏡梳、剪尺等。 民國20年(1931年)後,盛行新郎、新娘由主婚、證婚、介紹人等蓋章簽署(結婚證),稱“文明結婚”。 明清時期的喪葬流程也是很複雜的。 先人逝世後,先移屍廳中,掛孝帏,發訃告,設香案供親友探向,叫“探生”。 喪屬脫掉華美服飾圍屍痛哭,執香汲取井水或河水沐浴屍體,梳理頭髮,穿戴孝服。 向死者口中納入數粒米飯叫「飯含」。 在屍體腳下點燈燒香,叫「燒腳尾錢」」拜腳尾飯“。 全體喪屬就地鋪稻草當睡鋪守屍,叫“苫次”。 擇日進行小大殮,然後移屍入棺。 屍體入棺後。 蓋上紅布白邊的「水被」,頭部墊三角形布枕,臉部掩“暝目”白帕,腳墊瓷碗一對,腰部左右分擺紙塑童男女、紙扇和梳、鏡(女屍)等。 蓋棺要請房族長輩或母舅(女喪)執斧安銓打釘邊唱吉辭。 親友根據喪家擇定日期辦牲酒、挽聯到靈前弔唁,請僧道誦經超渡。 出殯時,最前頭為女婿提燈撐傘撒紙錢,其次為靈幡、彩旗、鑼鼓八音、挽聯、銘旌、魂轎,其後是孝男、孝女扶棺哭行,再後是喪屬隨從,最後送殯親友。 男子頭纏白布穿白長衫,婦女頭蓋尖頂花帕穿白衣裙。 棺材到墳地後,喪主先撒土3把,而後眾人動手掩埋。 埋葬後在墳地祭土地,叫「告空」。。 到此喪葬流程才告結束,死者入土為安。 

    宗教信仰 南靖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同其他地區閩南人一樣,多教並存。 據1997年版《南靖縣誌》記載:宋代,已有道士在南靖活動; 唐代,已有高僧義中禪師在清寧裡大柏山興建三平寺(今屬平和縣),開堂講經弘揚佛教;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漳州天主教徒卓壯賓最先在山城車前坂傳教; 清鹹豐年間,南靖開始有基督教進行傳教活動。 南靖閩南人信仰的神祇,因地域、行業的不同而不同。 天公、土地公(福德正神)是人們所共同尊奉的神祇,祈求天上、地下神明保佑全年平安無事、五穀豐登。 灶君為司命灶君,又稱灶君公。 多數專設神位於廚房的牆壁上,有的則與其他神明同設於廳堂上。 民間家庭大多數設神位供奉,祈求“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 帝君即關聖帝君,南靖人尊之為財神。 多數私營企業和個體商店都供奉其神像,祈求生意興旺,財源廣進。 觀音即觀音菩薩,泛稱為佛祖,被尊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女神。 民間家庭多數設神位供奉,不少善男信女為祈求早生貴子還備供品專程到觀音廟虔誠祈禱,成為習俗。 民間還供奉媽祖、廣應聖王、開漳聖王、保生大帝、玄天上帝、廣濟祖師、輔順將軍、大眾爺、城隍爺、王公等,以求保境安民。

    建築風格 南靖閩南人多數住土木結構的樓房或平房,古時候大戶閩南人家會建設兩落大厝、虎頭厝等具有典型閩南特色的民居。 到現代,更多的是建起了「五腳基」騎樓式的民居,這是一種華僑帶回故鄉的流行於新加坡的帶有五英尺寬走廊的民居模式。 居民建築房屋通常要請地理先生選擇朝向。 房屋多數建在避風向陽的平原、山邊、河邊或坡地,方向多數坐北朝南,或坐西朝東,或坐西北朝東南。

  二、南靖客家人與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什麼呢? 百度是這樣概括的: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是客家人聚集地長期形成的獨特風格的文化。 其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等多方面。 這些客家文化的特徵在南靖客家人身上都可以找到。

    客家方言/南靖約有4%的人講客家話。 客家方言有17個聲母,聲母S、SH不分,“絲”和“詩”都讀Si。 有74個韻母,保留古人入聲韻尾-b(-p)、-d(-t)、-g(-k)。 有六個聲調,平、入分陰陽,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入、陽入六個聲調。 與閩粵方言相比,客家話是最接近普通話的一種方言。 與其他方言相比,客家方言的優越性在於打破了地域的局限。 由於客家人從中原來,客家方言中便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語。 例如鑰匙叫「鎖匙」、吃飯叫「食飯」,黑為「烏」,繩為“索”,臉為“面”,餓為“饑”,早晨為“朝”。 大部分學者認為,客家語與土著語的交融始於唐末。 到南宋時,很多客家人從祖地再遷往各地,他們在整體上已保留其固有的客家語言,這就標誌著客家方言的形成。 [6]

    文化藝術 南靖客家文化跟其他地方的客家文化一樣,有一個很重要的表徵就是其獨特的客家山歌。 山歌是客家人在勞動中產生的一種口頭文學,它散發著濃郁的鄉野氣息,又帶著古代中原傳統歌謠的悠悠韻味,曲調旋律質樸而美妙。 可以說,客家山歌是客家人表達情感的需要,是最重要的娛樂方式之一,生活中的一部分,從情感上和精神上滋養了在南靖的客家人。 客家山歌以情歌為主,約佔80%,還有勞動歌、時政歌、生活歌、兒歌等,它繼承了《詩經》的風格,具有鮮明的主題和地方特色,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它的文學形式一般是七言四句和七言五句,也有在七言五句基礎上發展的長短句敘事山歌。 主要運用了比興、借代、諷喻、映襯、雙關等多種方法,使山歌生動、活潑、發人深省,其特點是“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押韻上口”。

    風俗習慣/飲食習慣方面:南靖客家人多粗茶淡飯,早晨下地幹活前會吃一些幹飯,中餐一般以米飯為主,晚餐以喝粥為主。 每日三餐,還會佐以菜園種植的新鮮蔬菜和自家醃制的鹹菜。 到逢年過節時,客家人則會擺出豐盛的“四盤八碗”筵席,款待親朋好友。 客家菜重油葷,口感酥軟適中,味道香濃醇厚,有著濃郁的鄉土風情。 客家特色美食主要有肉丸、客家粄、鹽焗鸡、梅乾菜扣肉、豆腐包等,此外客家人自釀的糯米酒也堪稱一絕。 服飾方面 :客家的服裝講究實用,樸素大方,同時也秉承中原古風,「漢冠唐巾,袍服直裰」。。 客家人長年在邊遠山區艱苦勞作,遠離經濟文化中心。 他們雖歷經朝代更迭,服飾卻變化不大。 傳統的客家服裝,材料多選用棉、麻等天然植物,顏色多為大塊原色,以黑色、藍色為主,服裝上沒有過多裝飾,既能滿足勞動需要,又足以禦寒蔽體。 [7]出行方面:客家婦女出行,戴尖頂小笠,笠沿縫半圓形花帕掩項至肩,多數三五結伴。 婚嫁喪葬方面:南靖客家人婚姻習俗各階層繁簡不盡相同,一般要經過「六禮儀式」:(1)說親; (2)送定; (3)報日子和送聘金; (4)盤嫁妝; (5)接親與送親; (6)拜堂與吃麵碗雞。 這是客家結婚的六個程式,和古之“六禮”大同小異。 客家人辦理喪事的時候,男女有別。 貼出的訃告,如果死者是男性,稱為正寢,用青紙來書寫; 如果是女性,稱為內寢,用黃紙書寫。 其寓意是「天青地黃」。。 客家人的治喪頗講禮節,包括以下基本程序:妝:給過世的人梳洗穿衣,然後把遺體裝入棺材中。 這個步驟俗稱小殮。 追:請道士來為死者念經超度亡靈,往往連續三天通宵達旦不停息。 葬:出殯之前蓋棺儀式,也稱為大殮。 大殮之前,兒孫晚輩都要長跪痛哭。 然後,人們護送靈柩上山,入土為安。

    宗教信仰/南靖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一本多元、多种宗教信仰并存,包括传统的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等,这些宗教信仰在客家人中形成了一种融合。与其他客家人聚居区不同的是,从国外输入的基督教、天主教在南靖客家人中倒不是很时兴,信奉的人不多。南靖客家人对佛教的信仰应该最为盛行,尤其是对观音菩萨的顶礼膜拜最为普及,每座土楼的公厅必是供奉观音菩萨,供居住在土楼里的客家人烧香朝拜。客家人道教信仰最主要一点则体现在办丧事上,只要家中有人去世,一定会请道士做法事,超度亡灵。南靖客家人的民间信仰其重要特征,就是每个村落、每座土楼都供奉了多种神邸,有许多寺庙也供奉多种神邸。南靖客家人信仰的既有中国传统信奉的神邸(当然也是南靖闽南人信奉的),如天公、土地神、灶神爷、关公等,还有客家人特有的本地神邸,如定光古佛、三山国王、惭愧祖师、公王爷等。位于书洋镇的下版寮村头的“水尾庵”就是一个南靖客家人多教信仰、多种神邸的最好例证。“水尾庵”包括镇显宫、天后宫、保安堂三座并列的庵庙。镇显宫供奉“圣王公”,天后宫供奉妈祖娘娘,保安堂供奉观音、祖师公以及民主公王和福德正神(土地公)。

    建築風格/劉敦楨在其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提到,客家住宅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大型院落式住宅,如五鳳樓; 另一種是平面方形、矩形或圓形的磚樓與土樓,即圓形土樓或方形土樓。 土樓,是人們對客家傳統民居的稱謂,它代表著客家獨特的建築和居住文化。 而南靖客家人住宅風格更多的是平面方形和圓形橢圓形土樓。 南靖縣有關部門在1999年對全縣土樓資源進行普查,據統計,全縣共有土樓15119座,其中梅林、書洋分別有1794座、1489座,兩鎮土樓佔了全縣土樓總數的22.91%,其中:全縣共有方 形土樓751座,圓形橢圓形土樓249座,而客家人聚居區的梅林書洋兩鎮就有方形土樓251座、圓形橢圓形土樓189座,分別佔有全縣方形土樓、 圓形橢圓形土樓的33.42%、75.9%。 方形土樓一般由一重樓牆四邊圍合而就,民間稱“四角樓”。 方形土樓大多是三、四層、上百個房間的中等造型,只有一扇大門出入,土樓的東西南北方向設有2部或4部樓梯,外周邊線和內部空間都成矩形,內院有的設有單層的祖堂,樓外正面建有單層的輔助用房圍合成外庭院。 圓形橢圓形土樓一般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 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 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10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各戶幾乎無秘密可言。 圓形橢圓形土樓三分之二以上是3層的,通常規模是每座70一100個房間,可住20戶100人左右。

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在南靖的融合共存

  閩南人和客家人雖然都主要是漢人,但差別很大。 閩南人的遺傳中有「土著」的血脈,長期生活在近海地區,受域外文化甚至人種的影響都很大; 而客家人整體的封閉性極強,血脈和文化在從北向南的長期遷徙過程中變化較少。 因此,客家人非常自信地認為他們代表著來自中原的傳統文化。 閩南人生性豪爽粗獷,而客家人也充滿了移民的進取精神,當這兩個民系緊密地靠攏接觸在一起時,是不可能不擦出火花的。 實際上,這兩大民系之間為爭奪生存空間的戰鬥,此起彼伏。 特別是在明清兩代,在閩粵贛邊這一帶的械鬥幾乎名揚全國。 非常奇怪的是,是什麼力量使這兩個「誰也不服誰,誰也征服不了誰」的冤家對頭能夠平靜下來,並轉而和睦相處呢? 說來令人難以置信:是文化。 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在南靖的融合共存,使南靖的閩南人與客家人能互相包容,和平共處。 南靖的閩南人和客家人長期相鄰而居,不僅閩南人在影響客家人,客家人也在影響閩南人。 這種長期的、雙向的交互影響的結果是,閩南人和客家人在文化上少了一些差異性,多了一些共同性,和平相處,融合共存,共同發展。 這就像著名學者汪毅夫所說「再就」閩南化之客家人舉例。 福建漳州之詔安、平和、南靖有一些本是客家人卻講閩南方言而不講客家方言的人群。 他們屬於 '閩南化之客家人',生長其地者皆知之。 

    在語言上很好地體現客家文化與閩南文化的融合。 南靖縣不是純客家縣,南靖縣保留客家方言的主要集中在梅林和書洋兩個鎮,南靖縣客家方言作為客家方言的組成部分,既有客家話的共性,也有受地域等具體因素影響而產生的特殊性。 由於地處閩南地區,南靖縣的客家方言,在一定程度受閩南方言影響,並在一些日常用語上,吸納了閩南方言。 這是閩南地區特殊的地域性決定的。 由於地緣關係,南靖縣的客家地區長期與福佬人通婚、交往、貿易等,所以客家話受閩南話的影響比較大。 如:爺爺,永定客家話稱為「阿大(爹)」,南靖客家話稱為「阿公」; 奶奶,永定客家話稱為“阿姐”,南靖客家話稱為“阿媽”。 明顯是閩南話的稱呼。 梅林客家人把口袋叫「衲袋」,把南瓜叫「金瓜」,把花生叫「老阿生」,與閩南人叫法相同,明顯是吸納山城地區閩南話的叫法。 [9]在南靖縣田螺坑,這裡的人姓黃,東南角為上坂寮,也姓黃,越過一座小山后是下坂寮,姓劉和李。 田螺坑以客家話為主,也會講閩南話; 上坂寮以講閩南話為主,客家話也通; 下坂寮村也是以客家話為主,也會講閩南話。 [10]最有意思的是塔下大壩自然村裡有一座叫“三樓下”的土樓,樓裡居民們平常交流用的是閩南話,而跟樓外的人交流則用客家話(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這是因為他們的先祖娶了個講汕頭福佬話的廣東婆,而孩子又都是她帶大的,所以家裡交流都用閩南話。 )這種語言的融合和變遷,是南靖客家人與南靖閩南人相互為鄰后,受閩南文化影響的結果。 在梅林鎮長教圩還存在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 彎彎曲曲的書洋溪像一條銀色的綢帶把長教圩一分為二,雖然只隔一條溪,但古時候沒橋,來往只有涉水,這樣南岸靠近書洋就說閩南話,而靠近梅林的北岸就說客家話。 幾百年來的獨特地理環境,形成了南岸官洋村講閩南話,而北岸的坎下村卻講著閩西南的客家話。 南北兩岸的村民同宗族,和諧相處,同在一起勞作,一起趕集,僅僅相隔十幾米卻講著不同的語系,這在閩南地區乃至全國實屬罕見,真可謂“一江兩岸親兄弟,南腔北調天下奇”。

    在風俗習慣上很好體現客家文化與閩南文化的融合共存。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福建土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南靖客家人聚居地書洋梅林兩鎮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點以後,客家人的耕作土地減少,生產方式日益改變,特別是受外來的常住人口和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的影響越來越深,南靖客家人的風俗習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傾向於閩南化。 在飲食習慣方面,除了春節等傳統節日和招待尊貴遠方客人的時候,多多少少還能看到地道正統的客家菜外,其餘時候就鮮見了。 在服飾方面,現在除了春節特別是客家的傳統節日,尤其是客家人的婚喪嫁娶日子里,在邊遠的客家山村還能看到一些客家老年人會穿著傳統的客家服飾,平常日子里的穿著就與閩南人沒有什麼差別了。 在喪葬方面,隨著政府移風易俗的號召不斷深入人心,特別是喪葬制度的改革,南靖全境實行火葬,南靖客家人和閩南人的喪葬習俗就日益趨於相同。 略有差別在於出殯前客家人一般會請民間道士作法事為逝者超度,而閩南人一般則請西樂隊表演; 火葬後客家人會將死者的「靈魂」引入本族宗祠,以便日後拜祭,而閩南人則沒有這個習俗。 在婚嫁方面,隨著客家文化與閩南文化的日益融合,客家人與閩南人通婚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客家人的年輕一代受閩南文化的影響更為深入,婚嫁習俗就越來越趨於一致。

    在民間信仰上也能很好體現客家文化與閩南文化的融合。 南靖客家人與閩南人的民間信仰大體相同。 天公土地公信仰、媽祖信仰、關帝信仰、保生大帝信仰是他們的共同信仰! 客家人多了定光佛信仰; 閩南人多了開漳聖王信仰。 南靖客家人也都供奉很多「人神」,如保生大帝、三坪祖師、媽祖、開漳聖王,而這些都是出自閩南地區由真人演生而成的。 書洋的塔下版寮地區在文化地緣上是永定客家文化區的東面延伸,自曲江溯流而上,依次分佈塔下、大壩、下版寮、李屋、上版寮、田螺坑等單姓聚族而居的自然村,這裡的民間信仰大多受閩南文化的影響。 塔下自然村內的萬慶樓、倚南樓、德昌樓、下新樓廳堂都供有城隍媽。 而城隍媽就是從平和縣閩南社區引進,每隔三年(正月十五日)村民要把城隍媽請進神轎,到平和九峰城隍廟“割香火”。 大壩自然村村中建有保生大帝廟,保生大帝的發祥地在龍海縣白礁慈濟宮,大壩的保生大帝神像是從船場溪中下游的閩南社區傳入。 媽祖,即天妃娘娘,是閩南沿海地區人民崇拜的海神,但客家人南靖縣梅林村人也信奉媽祖,其媽祖信仰已經有300多年歷史,在清康熙十年(1671年)村裡就建了一座二層樓閣的“天後宮”,安放從湄洲請來的媽祖金身。 每年的農曆3月23日媽祖生日,梅林村人要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舉辦媽祖巡航、媽祖過海、飄燈祈福等民俗活動,其中以媽祖過海儀式最為壯觀。 梅林土樓媽祖過海儀式演繹的是媽祖不畏風大浪高救難救世的傳奇故事。 由此看來,閩南民系的媽祖崇拜民俗傳入客家民系,可以證明南來後的客家人與早已定居當地的閩南人在民間信仰上存在著彼此交流和相互滲透的關係。

    在建築風格上也體現了客家文化與閩南文化的融合。 南靖的一些村落,存在客家土樓與閩南傳統民居並存的現象,一方面是客家系在和閩南系的文化交流中相互融合吸收,一方面是客家村落的經濟發展后,對閩南系民居中的較為華麗精緻的風格產生了需求,閩南系工匠通過工程施工工藝將閩南民居風格引入客家系村落。 以書洋鎮和梅林鎮為例,兩鎮中許多客家傳統村落,村中大部分民居建築保持客家土樓的傳統型制,後期到了清末民初,陸續出現了一些以閩南傳統民居特色為主的建築。 另外從“厝”一個字也可以在建築上反映客家文化與閩南文化的融合。 南靖縣客家土樓中流傳「厝包樓兒孫賢,樓包厝兒孫富」的俗語,其中“厝”的說法也可以說明問題。 “厝”字在閩南方言中是“房屋”和“家”的意思,是閩南方言最有特色的方言詞,是其他漢語方言所沒有的。 福建沿海地區蓋房子叫「起厝」,山區蓋房子叫「倚厝」(倚,站立也,意即蓋房子不用打地基),在閩西七個客家方言的縣都沒有“厝”這個方言詞,然而在南靖縣客家人居住的土樓中卻用“厝”這個詞,顯然是閩南話的影響所致。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閩南土樓對客家土樓的影響。 [12]

結 語

  綜上所述,南靖閩南人與客家人幾百年來從一開始的衝突、互相防備到最後的和諧共處,南靖縣境內特有的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從一開始的互相排斥、慢慢接受到最後的融合共存,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一、南靖閩南人與南靖客家人本是同根生。 從南靖閩南人和客家人形成歷史來看:首先他們都來自中原移民,其次都因躲避戰亂一路南下,第三都較多地保留古代原中原地區的文化。 因此,兩者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本來就是親兄弟,無非是誰先到或後到南靖的問題。 這應該是他們能和諧共處的前提。

  二、人口的流動為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的融合共存創造了條件。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加速流動,地處山區的南靖客家人紛紛走出山門,到閩南人聚居的地區生活工作,不斷融合到閩南人的生活圈子中,潛移默化受到了閩南文化的影響。 尤其是福建土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南靖客家人聚居區的書洋梅林兩鎮成為世遺點以後,大量的閩南人和外來遊客到書洋梅林兩地創業做生意、觀光旅遊的同時,也帶來了閩南文化和外來文化,攪動了南靖客家人原本平靜的生活,連從來足不出戶的客家老婦女也不可避免受到了深刻的影響,也在無形中接受了閩南文化。 反過來,在長期的生活接觸過程中,南靖閩南人也多多少少接受了客家人一些良好的生活習俗,閩南文化中也融入了客家文化的一些因數。

  三、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具有包容性。 這包含兩層涵義:一是南遷漢人到南靖成了「閩南人」、閩西客家人南遷入靖後與南靖當地土著人(閩南人主要是與百越人,平原地區還有一些疍民; 客家人主要是與山越佘民)一起生活,在語言、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互相影響,慢慢接受對方,包容對方。 二是南靖閩南人與客家人形成后,雖然各自都有相對集中的聚居區域,但在許多地方往往是犬牙交錯地雜居在一起,特別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愈加頻繁,這種雜居現象就更多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大家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和諧共處。

  四、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都秉承同源的核心價值觀。 因為都是中原的南遷漢人,無論是閩南文化還是客家文化都傳承著中原文化的最傳統與最基本的核心價值觀,都以傳承中國主流的儒家文化為榮。 他們都具有忠君愛國的精神、崇文重教的思想、宗族認同的觀念、開拓進取的意識。 “三觀”一致,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的融合共存就有了基礎條件。

  因此,從南靖閩南人與南靖客家人的和諧共處,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的融合共存,折射出南靖人的包容,中華民族的大團結。 全體中國人應該積極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國式的現代化推進中國的全面發展,共同致力於建設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資料來源/李祿然,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員、福建漳州市長運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