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以“未來四年兩岸關係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的思想者論壇不久前在北京舉行,中評智庫基金會秘書長、中評社總編輯羅祥喜在論壇上表示,近幾年來兩岸關係發生了很多重要變化,台海局勢趨於複雜嚴峻,而今年賴清當選和就職更讓未來幾年的兩岸關係變數增多,加上外部勢力干預的增加,台海風險挑戰有增無減。但與此同時,大陸主導兩岸關係發展的力量也有明顯的變化,制約內外風險挑戰的軟硬實力增強。因此,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未來幾年的兩岸關係可能發生重大變化。但大陸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兩岸現在比過去任何時候更接近統一。
羅祥喜說,影響未來幾年兩岸關係發展的風險與挑戰,從不同的角度或層面來觀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從宏觀或趨勢上來看,其認為有三個風險挑戰最值得關注:
第一,是民進黨持續執政下“台獨”勢力的極端化發展。兩岸由於歷史政治的原因目前仍處於分治狀態,但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性質從未改變;統一是歷史大勢,不可阻擋,但目前是由主張“台獨”的政黨執政,“台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風險源。自民進黨2016年再次執政後,因為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也就不承認兩岸原有的共同政治基礎,持續推動“反中抗中”和“去中國化”的路線,導致台海局勢愈趨複雜嚴峻。2024年1月的台灣選舉,賴清德當選,民進黨繼續執政,各方普遍預期未來四年的兩岸關係更加不樂觀,賴清德發表被稱為“台獨”告白的就職演說之後,各方進一步斷定,賴清德不但完全無意改善兩岸關係,而且還會進一步推動激進的“台獨”路線——除了強調兩岸“互不隸屬”,還公開表示“中華民國台灣”、“台灣”都是“國名”,囂張程度遠勝過往。同時,因為賴清德只以四成的票當選,民進黨在“立法院”也喪失了過去八年的主導地位淪為弱勢,如此的“雙少數”政府,為了鞏固政權、掩蓋執政弊端,對內的政黨競爭和朝野鬥爭,以及在兩岸關係上,都可能走更加激進、極端的路線,以爭取綠營同溫層的支持,賴清德上任以後的兩岸對立、朝野對抗強化已說明這一點,未來的進一步極端化、民粹化也不無可能,甚至有人預測或擔心民進黨納粹化。毫無疑問,“台獨”政權、“台獨”勢力的這種發展取態,是未來四年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風險源之一。
第二,是美台軍事合作的擴大和深化更加露骨。近年來美台關係發展中特別突出、也特別敏感的一點是美台軍事交流合作的擴大和深化。首先美國除了持續提高售台武器的數量和質量,還不斷深化美台軍事交流合作,包括美媒報導的啟動對台重大軍事合作、部署特種部隊在台灣參與訓練、提供軍事援助等,持續加強“武裝台灣”的力度;其次是民進黨當局在美國的支持或要求下,增加軍費、進行軍改、提升軍力、發展軍工等,從而基本形成美國“以武助獨”、民進黨當局“以武謀獨”互相配合的態勢,美國不惜使台灣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發展、煽動兩岸對抗的“焦土”“豪豬”“地獄”或“烏克蘭”。因此,美台軍事交流合作的不斷深化,嚴重衝擊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的底線,台海衝突風險有增無減,台灣避險的空間越來越小。
第三,是美國為首的外部勢力的干涉挑釁。除了前述的美台軍事交流合作,這些年美國介入台灣政治發展的力度、深度和廣度也不斷加強,干涉力度有增無減。這是這些年台海局勢持續緊張、充滿變數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美國也鼓勵、支持一些盟友加強涉台表態或干涉。外力的干涉是這些年台灣問題複雜化的重要因素,也是未來幾年兩岸關係不可忽視的重要風險源。
羅祥喜分析,從當前的台海形勢來看,加上前面的風險分析,未來幾年的兩岸關係確實存在很多挑戰和變數,但從若干結構性因素來看,也不必悲觀,大陸牢牢掌握了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具體反映在三個方面:
第一,在大陸,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是全民共識和全民意志,而綜合實力的提升更增強了大陸的定力,增加瞭解決問題的選項和能力。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和全球治理體系發生百年不遇大變局的當下,兩岸關係也發生了一系列重要變化,面對多種風險挑戰,中國大陸可以說處變不驚,尤其在兩岸關係上,一直掌握著主導權和主動權,對於“台獨”分裂勢力的分裂行徑和外部勢力的干涉挑釁,從容應對,關鍵是大陸的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底氣十足。因此,對於賴清德的嚴重挑釁,大陸果斷應對,從圍島軍演到發布《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等,表明大陸有實力、有方法應對挑戰。特別重要的一點是,大陸的政策思維已有很大的變化:從過去的對台思維,變為治理思維,已經逐步從思想意識上把台灣納入大陸的有效治理之下,從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到倡議“兩制”台灣方案,再到圍台軍演和軍、警常態巡航,以及近期懲治頑固“台獨”分子《意見》的發布,都是大陸治台思維下的具體舉措。
第二,在台灣,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仍是民眾的普遍認知,大陸對台政策主張無法抵抗,主流民意也不支持“台獨”。台灣2024選舉,民進黨雖然贏得選舉繼續執政,但賴清德僅贏得四成的選票,在“立法院”也失去了主導地位,六成的民眾不支持主張“台獨”的民進黨,要和平、要交流、要發展、要合作是台灣的主流民意。
更為重要的是,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大陸和台灣都是中國的組成部分,仍是台灣民眾的普遍認知,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台獨”意味著戰爭的認知也深入人心。對於大陸的對台政策主張很多人可能不接受,但可以理解。這些都是結構性的東西,主流的東西,我們分析、判斷台灣問題的現狀,更要有這樣的基本認識。
第三,在國際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是國際常識、國際共識和國際現實,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普遍遵循的原則。這是改變不了的,也是中國能夠掌握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和主動權的重要因素。
羅祥喜表示,可以很肯定地說,儘管當前的台海情勢複雜嚴峻,未來幾年兩岸關係發展也存在不少挑戰和變數,但大陸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大陸的綜合實力持續增長,大陸的定力也有堅定的實力作為支撐,大陸解決台灣問題的工具變多或增強,選項也不單一,兩岸現在比過去任何時候更接近統一!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與中評智庫基金會6月27日在北京共同主辦以“未來四年兩岸關係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的思想者論壇,圍繞今後幾年兩岸關係發展的基本態勢、內外因素變化與挑戰進行深入分析並提出應對之策。論壇由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振廣主持;評論員有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郭偉峰,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袁征,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張運成,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黃清賢,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關係所所長朱松嶺,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政黨所所長陳星,中評智庫基金會秘書長羅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