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評社報導,以“東亞安全和台海局勢的風險管控”為主題的第19次兩岸青年觀點論壇昨日在民革中央舉行,有來自兩岸的16位青年學者展開深入探討,就中美關係、朝核問題、兩岸關係等交流思想。此次活動也是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2017年台灣青年學者北京智庫參訪團”活動行程之一。
民革中央聯絡部副部長章仲華致辭指出,當前世界局勢發生深刻變化,為兩岸關係帶來機遇,備受兩岸學者關注。此次以“東亞安全和台海局勢的風險管控”為主題開展探討,交流看法,以期為兩岸交流合作做出貢獻。
兩岸青年觀點論壇是由專門為兩岸青年發表觀點、探討時政、交流思想、研究兩岸關係所搭建的學術對話與交流平台。論壇由兩岸青年學者共同發起,先後在兩岸舉辦十五次。參與論壇人員包括在北大、清華、人大等知名高校就讀的台灣博士研究生及部分碩士、本科生,台灣青年及來自兩岸的青年專家學者。論壇議題涵蓋兩岸政治、經濟、文化等交流內容。
朝核與台灣問題並非獨立的兩個問題
“朝核危機是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一次關鍵機會。”中華青年聯合會理事長、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王正認為,在東亞安全中的台灣問題中,蔡英文可能會無限接近,但不會承認“九二共識”,此外通過政黨選舉出支持和平統一的執政黨也無望。綜合來看,這可能會促使北京把握解決朝核問題的機會窗口。當前東亞大棋盤中,朝核問題是棋眼。目前美國的首要戰略目標,已經從奧巴馬的重返亞太,到特朗普的全面制中,轉成必須在任內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而朝核問題上,美國需要中國協助解決。“朝核危機的結束,可能是中美達成終極‘大交易’的機會的窗口。”
《黃埔》雜誌社副社長兼副總編李瑞虹表示,“中美兩國東亞戰略的衝突是導致現在東亞局勢升級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些黑天鵝事件也可能在東亞引起連鎖反應,現在東亞地區最大的黑天鵝就是朝鮮”。她認為美國不一定會打擊朝鮮,但一定會就朝核問題有所行動,中國需要做好準備。她指出,在這種背景下,台海形勢越來越嚴峻,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環境更加惡化。如果“台獨”出現不可控的情況,大陸一定會加快解決台灣問題。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呂柏良主要談及朝核問題,表示該問題主要威脅韓國和日本,中國只是虛與委蛇的態度。中國需要考慮的是,朝鮮是否適合擁有核武。一是考慮環境因素。朝核不僅污染中國,也影響俄羅斯和日本。二是考慮領導人因素。朝鮮領導人接受西方教育,不同於他的父輩,已經沒有了共產國際精神。他建議,中國應真正想著如何解決問題。呂柏良還提出,美國不會真正打擊朝鮮,原因是朝鮮與南斯拉夫、阿富汗、敘利亞的國情不同,擁有重型武器不同,內部居民擁護政權的程度也不同。
中美元首建立默契 台灣小動作空間縮小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副教授郭振家指出,從習特會可以看出,國際舞台上決定局勢發展的歸根結底是中美實力的較量。海湖莊園的會晤說明了美國元首對中國的重視。會談中沒有強調台灣問題,說明中美已經就此建立了默契。台海要實現和平,台灣方面能做的只有回歸“九二共識”。在軍事上,兩岸已經不在一個數量級。當前蔡英文的不當行為已經導致大陸的武統論調的上升。蔡英文在製造割裂,這會導致大陸民眾的強烈反感。如果蔡英文政策不做調整,兩岸之間未來走向更加危險的可能性很大。
民革中央聯絡部一處幹部謝冰強調,中國的國家統一與東亞安全息息相關。台海局勢是影響東亞安全的重要因素。隨著美國戰略重心向亞太轉移,朝鮮和台灣成為美國推行東亞政策的著力點。現在美國的台海政策中,美國與大陸的關係處於主導地位,但特朗普更加注重與大陸在具體行動上的溝通與協調。兩岸關係如何發展,問題的關鍵是民進黨當局能否承認“九二共識”和兩岸的核心意涵,使兩岸關係重歸正途。無論兩岸關係出現什麼問題,大陸絕不會拿原則來做交易。
財新雜誌資深撰述徐和謙表示,特朗普政府下的中美關係發展,雖然前期起手慢,但越來越可以看出,開局恢弘,放眼長遠。原本的戰略與經濟對話已經升級到包含4個機制的對話,領域上獲得了進一步拓展。所以在中美關係上,特朗普不會像上任初期以衝突性的方式展開,而是轉入到相關部門的拉鋸式談判。但美國不會退出東亞。在台灣問題上,對美國還有以下觀察點。一是5月的WHA大會上,美國會不會搞小動作,台灣能否收到邀請函。二是如果台美關係觸礁,未來會不會採取極端讓利方式。
大陸促統應重視“身份”與“認同”
海峽兩岸關係法學研究會副研究員張自合表示,除了對外要警惕美日對台的關係,對內要客觀面對中華民國的問題。我們要客觀認識到,中華民國是台灣已經是一個共識,我們希望通過協商談判,把中華民國的內涵拉回到一個框架內。他建議,對內要落實中央對台工作的精神。現在大陸強調要給台灣同胞以居民待遇,在社會保障方面,給他們的待遇要參照大陸居民。
中國人大政治學系碩士研究生楊端程分析指出,政治認同包括領土、文化、制度認同等不同的層面。島內民意認為兩岸不能統一是因為民主化問題。但台灣民眾對於民主的政治信任較低,並且作為制度認同,只能是國家認同的重要一部分,不能因為制度認同,而瓦解對國家的認同。領土認同是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他關注到大陸青年和學生受到教育認為,寶島台灣是國家面積最大的島嶼,但台灣青年人中沒有普遍形成這種認同。他建議,可以把“反台獨”暫時擱置,把對中國的認同化為對領土的認同,從台灣的輕年一代培育對中國的領土認同,將會是遏制“台獨”的基石。
和平與發展是當代兩岸關係主題
武漢大學兩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凱鈞回顧歷史指出,中國在歷史上對鄰國少有非分之想。但去年在海上,由於美國攪亂地區形勢,聯合東盟與中國對抗,以至於南海問題不能以和談方式解決。東亞安全風險的降低,要靠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強大的恢復。中國強則東亞穩,中國弱則東亞亂。他指出,現在在大陸的台灣人以從商為主變化到台勞。台青要大力參與到大陸的崛起過程。
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張立齊指出,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也在進行區域布局,中方現在希望能夠加強自己的軍事安全,避免被抵近偵察,還要往南海突破。對於區域安全,他不認為大國的作用力是絕對因素,認為區域內部的國家和地區的作用力強大,不容忽視。比如台灣問題上,日本來著台灣與大陸對抗,給台灣技術支持,日本也想從台灣方面撈好處。
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許晉銘從經濟發展角度分析,認為中國大陸現在正處於經濟飛越成長的機遇期,隨著大陸經濟發展,平衡將會往大陸傾斜。現在大陸需要鞏固既有的成長態勢,增加國際影響力。當解決台灣問題尚不處於恰當時機,採用物理恐嚇可能會影響中國現在的國際影響力。為了確保中國經濟穩定成長,開拓海外市場,激發國內潛在成長。和平發展是當代兩岸關係的主題,戰爭不是兩岸中華民族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