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綠色和平研究員 Jenny表示,投入減塑議題研究約四年。身為研究員,我的職責就是將環境污染的事實與真相,透過數據化方式呈現在研究報告中。以確保綠色和平在倡議行動的過程中,有科學數據作為背書,協助推動改善政策。
從去年底開始,綠色和平研究團隊偕同志工們花了近半年時間,走訪臺灣北中南東各地的垃圾暫置場,藉此瞭解臺灣垃圾問題的現況,也面對面訪問清潔隊員和暫置場附近的居民。
她說,我和團隊親身聞到了瀰漫在方圓幾公尺的惡臭,親眼見證清潔隊和居民的無奈,這些堆置 3、4 個月甚至好幾年的垃圾山,已對人民和環境造成嚴重問題。結合實地調查和衛星影像數據研究後,我們更發現:全臺有至少 100 座垃圾暫置場,不少處的垃圾已推積了2、3層樓高,有 60 多處垃圾暫置場僅離學校不到 2 公里、8 處就在水源保護區附近,很多垃圾暫置場位於在山區,而且沒有圍欄,垃圾很容易掉落山谷,污染自然環境,垃圾暫置場、掩埋場和資源回收場不時傳出火警,長期曝曬的垃圾山導致蚊蟲肆虐周遭環境
種種的證據顯示,臺灣的垃圾量不斷成長,焚化爐無法即時處理。其中,綠色和平曾在淨山行動中,發現垃圾中的塑膠比例佔比最高2。然而,這不僅僅是單一地區的問題,全球的垃圾產量連年攀升,唯有減少塑膠的製造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即使政府推動「垃圾減量」多年,近年來全臺的垃圾量卻急遽增加,2019 年至 2023 年間,每年一般廢棄物總量已超過 1,000 萬公噸!細究環境部的政策,發現政府在過去 7 年投注於「源頭減量」的工作經費僅 5.7 億元,但花費在「廢棄物末端處理」的預算竟高達 124 億元,足足差了 22 倍!可見政府對於源頭減少垃圾的重視程度太低。
在錯誤的政策之下,導致錢越花越多,垃圾量也越來越多,可見預算分配上出了很大的錯誤。
如果我們不加強從源頭減少製造垃圾,無論末端多麼努力回收、分類、處理垃圾,都永遠趕不上垃圾產生的速度。政府應投注資源於宣導重複使用、減少一次性塑膠包裝、輔導企業轉型、制定法規和配套措施等。
從臺灣到全球,推動重複使用及填充模式
當我親眼在現場看到垃圾對這片土地和人們的傷害,我真的感受到垃圾減量的急迫性。在綠色和平研究員的身分之餘,我也是一位母親,我很希望孩子可以在更加乾淨、美好的環境中,健康安全地長大。
綠色和平在臺灣推動減塑的方向也同步國際,2024 年是聯合國制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的關鍵時刻,將能從塑膠的生產、消費到棄置的週期,都有規範和標準可循,真正從源頭終結全球的塑膠污染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