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臺灣人過春節特別喜歡吃海鮮,中研院團隊長期監測北部海域魚類狀況,發現近 15 年來,魚群種類從 142 種銳減到 37 種。綠色和平更實地訪查臺灣魚市場、魚販,了解漁獲現況。發現市面上許多漁獲並非當季適合的魚種,除了可能購買到不新鮮的水產外,更可能會破壞海洋的生態平衡。
因此,綠色和平進一步推出《永續海鮮選購手冊》,讓您可以更了解藏在海鮮背後的環境故事,並彙整挑選秘訣與原則,讓您輕鬆掌握當季魚類、捕撈過程,以及要應該避免挑選哪些魚類,以免傷害珍貴的海洋。
🐟野生選午魚,養殖選烏魚,避購烏魚子
冬季採買漁獲,最重要的就是遵循季節特性,並選擇沿近海、數量豐沛的魚類。冬季時節野生的午魚就是個好選擇。建議挑選午魚時,以野生午魚取代仰賴動物性餌料的養殖午魚,可避免耗費電力及環境污染。此外,年菜常見的烏魚也是當季魚類。烏魚是屬於雜食性魚類,較不依賴動物性餌料,可選擇養殖烏魚,且盡量全魚使用,避免只購買烏魚子。
🚫拒絕購買鯊魚、白鯧魚,從消費抵制傷害環境的漁法
臺灣過度捕撈最嚴重的鯊魚種類就是鋸峰齒鯊。屬於生態鏈中高階物種的鯊魚,是平衡生態的關鍵角色,但重金屬含量高,常被混雜在魚丸、花枝丸等產品之中,選購時需特別留意避免購買與食用。另外,價格昂貴的白鯧魚,往往是透過對環境傷害大的拖網與刺網方式、且還未長大就被捕撈,許多商家更以進口方式預先囤貨,造成碳排放量增加。
了解魚類,就是改善環境的第一步。當消費者能了解漁獲來源、捕撈方式,就更可以有方向地選擇對的海鮮,實踐兼顧美味健康及海洋永續的新海鮮文化。在挑選食材時,多為環境思考一下,就可以有效減少對環境衝擊,讓地球也過個好年!
用心選海鮮,讓海洋不枯竭!新春限定:支持綠色和平守護海洋專案,即可獲得四季《永續海鮮選購手冊》電子版,讓我們一同為守護海洋努力!
綠色和平希望透過《永續海鮮選購手冊》,向熱愛海鮮的臺灣民眾介紹隱藏在我們每日飲食背後的環境秘辛,我們更積極推動成立全球海洋保護區,在 2030 年前要達到守護 30% 海洋的目標,邀請您支持環境工作,讓海洋可以擁有喘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