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人要籍評鑒~蘇頌與《新儀象法要》

  【本報訊】蘇頌(1020-1101),字子容。 福建泉州(今同安縣)人。 蘇頌生於官宦世家,父蘇紳為宦四方。 蘇頌早年隨父親徙居。 自幼勤學,聰慧靈敏。 宋慶曆二年(1042),與王安石中同榜進士,從此進入仕途。 歷宿州觀察推官。 知江寧縣,整理戶籍地冊,丈田清賦,盡除積弊,鄰縣爭相仿效,取以為法。 皇祐元年(1049),出任南京留守推官。 時任留守歐陽修對他非常器重,政事方面常請他出謀劃策。 五年(1053),任館閣校勘,后又兼任同知太常院,再調集賢院校理。 此後,歷時九年,他盡覽宮室藏書,學問大增,組織審定了《神農本草》《靈樞》等古醫典。 嘉祐六年(1061),被任命為穎州知州(今阜陽)。 治平元年(1064)召回,在京城任三司度支判官。 熙寧元年(1068),任淮南轉運使,當年五月被召回,為皇帝修起居注,並升知制誥。 熙寧五年(1072),出知婺州(今金華)。 六年(1073),徙亳州(今亳縣)。 七年(1074),回京,任集賢院學士。 八年(1075),出知應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 九年(1076),出知杭州。 蘇杭饑疫,補敗救荒,恩意戶至,盡釋欠市易款而被囚之百餘商民,許其緩納。 十年(1077),召修國史,擢右諫議大夫。

未提供相片說明。

  元祐元年(1086),皇帝下詔命蘇頌建造新的渾儀。 二年(1087),改任蘇頌為吏部尚書兼侍讀學士。 同年(1087)八月,皇帝下詔開始水運儀象台的研製工作。 三年(1088),水運儀象台“小樣”製作完成。 同年(1088)十一月,完成水運儀象台“大木樣”。 七年(1092),水運儀象臺正式竣工。 同年(1092),73歲的蘇頌拜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蘇頌執政時期,對內遠避權寵,不立黨援,進退人才,不專已意,力息新舊黨政爭,維持大局穩定; 對外力求睦鄰息爭,深戒邊將貪功生釁。 蘇頌因御史賈易直言獲罪貶知蘇州一事,與左僕射呂大防爭議不決,而被劾稽留詔命。 蘇頌三上奏章辭職。 紹聖元年(1094),哲宗親政,起用章惇等人,複行新法,遂貶蘇頌為觀文殿大學士、集禧觀使。 半年後,出知揚州。 又調知河南洛陽,蘇頌力辭不行,以中太一宮使居京口(今鎮江)。 紹聖四年(1097),乙太子少師致仕。 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進蘇頌太子太保,爵累趙郡公。 建中靖國元年(1101),逝世。 葬丹陽義理鄉,賜贈司空、上柱國,晉封魏國公。 南宋理宗賜谥“正簡”。

  蘇頌平生嗜學,博學多才,精通天文、醫藥、機械、政治、文史,諳於詩文,擅於發明,著述宏富。 傳世的有:《新儀象法要》三卷、《本草圖經》二十卷目錄一卷、《魏公譚訓》十卷、《蘇魏公文集》七十二卷等。 《蘇魏公文集》全書約70萬字,收錄了蘇頌詩十四卷、冊文及奏議六卷、內外制十六卷、表啟十四卷、碑志行狀十三卷、記序書札及雜著九卷。 它涉及蘇頌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科學思想、文學藝術風格等諸多領域,是研究宋代歷史和蘇頌的資料庫。 《宋史·蘇頌傳》稱讚他:「自書契以來,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於圖緯、律呂、星官、演算法、山經、本草,無所不通。 尤明典故,喜為人言,亹亹不絕。 朝廷有所製作,必就而正焉。 ”

  《新儀象法要》三卷,書首有《進儀象狀》一篇,主要講述製造水運儀象台的過程和參加設計製作的人員,回顧了張衡、僧一行、梁令瓚、張思訓等人關於水運渾象的工作,指出水運儀象台的創新之處,實際上就是一篇水運渾象史。 該書主要介紹了水運儀象台總體和各部分結構、功用。 為了更直觀、明瞭地介紹水運儀象臺,《新儀象法要》採用了每一幅圖配一段文字說明的寫法,各卷都是按從總體圖到分體圖的順序編排,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全書有天文機械附圖64幅,繪製零部件150多種。

  卷上說明了渾儀的設計、構造及其發展史。 有圖17幅,其中總圖4幅,分別為渾儀整體1幅,構成三重渾儀的主要部位六合儀、三辰儀、四遊儀各1幅。 另有分圖13幅,分別為組成上述三儀的天經雙環、陰緯單環等各種環計9幅,餘4幅為供人眼窺測的望筒直距、固定渾儀的龍柱、鰲雲部件及兼有水平儀作用的儀座“水蹋”。 以上各分圖后的文字說明中,均寫清了各部件的製作規格與大小尺寸。

  卷中介紹渾象的由來、設計、構造和星圖。 有圖l8幅,其中渾象儀體總圖1幅,組成渾象的六合儀等部分的分圖3幅,其餘為渾象紫微垣星宿位置圖5幅,四時昏曉中星圖9幅。

  卷下描述水運儀象台的總體與分體的構造、功能及工作情況。 共有圖29幅,為台體總圖2幅,木閣、晝夜機輪、樞輪等分體圖23幅,最後附南宋施元之據別本補人的圖4幅。

  《新儀象法要》中關於水運儀象台機構與部件的記載既精練扼要,又很系統,是很好的機械說明文獻。 文中這些記載區分了不同的層次,以保證從零部件的局部, 到機構的整體,再到整個水運儀象台的機構和運動狀況,都能夠詳備地記錄下來,以盡量使讀者可以瞭解到全面的資訊。 具體如下:

  首先,該書有大量文字是對單個零部件的介紹,並附有圖示,如天經雙環、陰緯單環等共27段文字及圖。

  其次,是關於機構的文字介紹和圖示,包括了機構中包含的零部件的關係,如六合儀、三辰儀等,這部分文字中比較注意介紹零部件的位置及配合關係。

  再次,介紹由機構組成的系統的文字及圖示,如“渾儀”部分介紹了整個渾儀系統的部件位置及配合,“渾象”部分介紹了整個渾象系統,“天衡”部分則介紹了整個控制系統的部件及工作情況。

  最後,是「水運儀象台」一節,對整個水運儀象台各個系統的位置及工作關係作了整體的描述,使人對水運儀象台的整體工作情況有了全面的瞭解。

   除此之外,另有「運動儀象制度」和「儀象運水法」兩部分文字,分別從不同的側面,對水運儀象台的動力系統與傳動系統、控制系統以及工作機之間的運動關係做了專門的介紹。

  《新儀象法要》的主要成就在於設計、說明了水運儀象臺。 其特點是集渾儀、渾象和報時裝置於一體,具有觀測天體運行、演示天象變化和準確報時的功能。 中國科技史家王振鐸先生曾據此書對該儀器進行了完整復原,並繪出了其復原透視圖。 據其研究,這台儀器總高35.65尺(約12米),寬21尺(約7米),全台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正方台錐形木構建築,其中渾儀等為銅製。 全台分為三個層面。 上層放置觀測用的渾儀; 中層南面有密室,置渾象; 下層南面是報時機構,共分五層,門口共有158個木偶(司辰)先後出入報時,有的手執示牌,有的敲擊鐘、鼓、鈴、鉦; 下層北面是全儀的動力機構,它由打水機構、銅壺滴漏、動力樞輪及其控制機構等部分構成。 渾儀、渾象和報時機構都有齒輪傳動系統與該部分相連,從而使全渾儀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蘇頌主持建造的水運儀象臺,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主要在於:

  其一,儀器中的渾儀通過「天運單環」與「樞輪」相聯,使渾儀能隨樞輪運轉,從而使渾儀的四遊儀窺管隨天體轉動。 這與現代天文儀器轉儀鍾控制的天體望遠鏡隨天體轉動一樣。 可以說水運儀象台的這套裝置是現代天文臺跟蹤機械——轉儀鐘的雛型。

  其二,水運儀象台頂部設有活動屋板,可以防止雨雪對儀器的侵蝕,觀測時可以自由拆開。 水運儀象台的活動屋頂是現代天文臺圓頂的祖先。

  其三,水運儀象台所使用的“天衡”等槓桿系統對樞輪的擒縱控制與現代鐘錶的關鍵部件——錨狀擒縱器(俗稱卡子)具有基本上相同的作用,是世界機械鍾錶的先驅。

  其四,還在星圖繪製技術方面做出了新的貢獻。 該書卷中有星圖5幅,分兩套。 一套是以北極為中心的圓圖1幅,以赤道為中心線的橫圖2幅,這是繼承古代傳統的星圖畫法; 另一套是分別以北極和南極為中心,以赤道為外界的2幅圓圖。 這種畫法是星圖繪製技術的一項新成就。 在這5幅星圖之後,還有9幅四時昏、曉中星圖,給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的昏、曉兩個時刻,正南方的赤道度數和太陽所在的位置。 這些恆星的位置及圖上所附二十八宿距度數值和昏、曉中星、日所在度數等。

  《新儀象法要》最早有南韓仲守明州時的淳祐刻本、南宋乾道八年(1172)吳興施元之刻本等,但這兩種刻本現均已亡佚。 明末清初大藏書家錢曾曾影鈔施元之刻本,此本后經清內府收藏,並作為底本收入清乾隆時期編纂的《四庫全書》,四庫館臣為此書撰寫的600餘字的提要。

  《四庫全書》本以後,另有蘇頌裔孫蘇廷玉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以杭州文瀾閣本《四庫全書》為底本刊刻的福州刻本。 道光二十四年(1844),杭州著名藏書家錢熙祚又從文瀾閣《四庫全書》中,輯出罕傳之書並其他珍本秘笈刊成《守山閣叢書》,其中便收錄了《新儀象法要》三卷。 《守山閣叢書》素以校刊精審著稱,後世多據其影印,《新儀象法要》至此開始流行漸廣。

  民國年間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萬有文庫》和《叢書集成初編》等,均收入了《新儀象法要》一書。 200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陸敬嚴、錢學英《新儀象法要譯注》,則最便讀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