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上海華東師大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仇長根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4月號發表專文《兩岸“破冰”的歷史記憶與啟示》,作者認為:30年前歷史性的“汪辜會談”,對兩岸關係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汪辜會談”之所以能夠成功舉行,重要的原因是有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為政治基礎,得到兩岸強大的民意支持。“汪辜會談”的重要啟示是:台灣問題是兩岸中國人家裡的事,完全可以自己解決;兩岸協商談判的地位“平等”,大陸沒有“矮化”台灣;兩岸可以“求同存異”,更需要“聚同化異”。當下兩岸關係雖然有“回暖”,但依然“嚴峻複雜”,值得高度警惕。要認清實現“兩岸統一”進程中,“台獨”分裂勢力是“主要障礙”,必須清除;要認清中美戰略博弈的“長期性”,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要保持“戰略定力”和“戰略耐力”,當斷則斷,從“大維度”把握好國家發展戰略與兩岸統一的關係。全文內容如下:
30年前的1993年4月27日,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30年來兩岸關係發生重大變化,一方面兩岸人員往來日益頻繁,經濟融合不斷深入,文教體等各項交流篷勃展開;另一方面兩岸政治關係跌宕起伏,時而接觸協商,時而緊張對立。回憶起來,一切是那麼的順理成章,但又是那麼的不可思議。兩岸為什麼能成功舉行歷史性的“汪辜會談”?對兩岸關係具有哪些重要啟示?當下兩岸關係有哪些值得深思與高度警惕的問題?
一、“汪辜會談”得以成功舉行的重要原因
(一)“九二共識”是“汪辜會談”的重要基礎。1992年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在香港商談,雙方達成“各自以口頭表述的方式,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正是“九二共識”為時隔半年後的首次“汪辜會談”鋪平了道路,那天兩位老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時,標誌著兩岸開啟正式接觸,也標誌著兩岸“堅冰”瞬間融化。“九二共識”也為後來的“胡連會”和“習馬會”奠定了基礎,成為穩定台海的“定海神針”。
(二)“求和、求利、求發展”的主流民意使然。1949年中國國民黨當局遷台後,兩岸人民隔絕,骨肉同胞分離,實令人民痛心。台灣民眾期待並支持兩岸當局,放下歷史恩怨與敵意,排除干擾,共同努力,創造兩岸和平的曙光。“汪辜會談”的成功舉行,不僅代表兩岸官方授權的“兩會”開始接觸,並且“開鎖”建立了兩岸制度化、機制化協商管道,努力為兩岸民眾福祉和利益服務,更凸顯了“汪辜會談”符合兩岸民意,順應歷史潮流。
(三)海峽兩岸交流交往的客觀大趨勢所決定。從1987年11月兩岸隔絕38年的大門打開,到1993年4月“汪辜會談”舉行,短短六年多時間,兩岸交流交往的“洪流”勢不可擋。很自然,交流交往衍生出的諸多問題亟須要解決。因此,“汪辜會談”最終簽訂了《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汪辜會談共同協議》。這是兩岸首次通過兩會密集協商達成的四個協議,來之不易,彌足珍貴。
綜上可見,“汪辜會談”之所以能成功舉行,離不開當時兩岸當局都能秉持“堅持一中,追求統一”和“求同存異,共謀雙贏”而果斷作出的正確決策。兩岸當局將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作為“共同政治基礎”,其背後得到了兩岸廣泛的、強大的民意支持。當然,也離不開時任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台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兩位德高望重的“會談主角”。時值70多歲的兩位先賢,雍容大度,風度翩翩,溫文儒雅,魅力無窮,發揮了高超的政治智慧,擔當起“破冰”歷史重任,為兩岸和平統一奔波,為中華民族奉獻心力,深受兩岸民眾的擁戴,值得兩岸民眾永遠懷念。
二、“汪辜會談”給兩岸關係帶來的重要啟示
(一)兩岸關係首次“破冰”成功說明台灣問題是兩岸中國人家里的事,完全可以自己解決。“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大陸堅決反對外部勢力插手、干涉。兩岸衹要堅持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就沒有解不開的結,沒有邁不過的坎,沒有辦不成的事。“汪辜會談”成功舉行充分證明,以兩岸中國人的智慧,沒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
(二)兩岸關係“破冰”成功說明兩岸協商談判的地位是“平等”的,大陸沒有“矮化”台灣。“汪辜會談”的站位等,有很多細節反應,雙方心懷誠意和善意,“互尊、互諒、互讓”,盡可能體現相互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則,都能充分聽取對方合理合情的意見。雙方的“立足點”和“出發點”,都是以解決問題為目標,都是為造福於台灣民眾的合法權益著想。
(三)兩岸關係“破冰”成功說明有分歧不可怕,可以暫時擱置分歧,先易後難,“求同存異”。“汪辜會談”後兩會商談又經歷諸多曲折和考驗,也成功簽訂了20多項協議,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造福兩岸人民。所有的進步證明,如今民進黨衹要放棄“台獨”,承認“九二共識”,衹要多為人民福祉著想,衹要為中華民族謀發展,兩岸“破冰”將會再創新的“記錄”。
三、當下兩岸關係依然“嚴峻複雜”值得高度警覺
“汪辜會談”至今30年,期間台海危機曾發生過幾次。尤其2016年民進黨執政以來,頑固堅持“台獨”黨綱,瘋狂挑戰“一中”原則,肆意衝撞大陸“底線”。美國則利用“台灣牌”,“挑釁、遏制”中國。美台勾結,變本加厲,去年8月美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台,兩岸關係進入“兵凶戰危”狀態。今年以來,兩岸關係表面看似有所“回暖”,實際台海形勢依然處於“不確定、不穩定”狀況,“風險、危機、挑戰”未除,隨時可能爆發。
(一)民進黨的“台獨”立場與思維和行為已固化,自認為經濟有島內財團支撐,背後有美國當“保護傘”,依然我行我素,甚至狂妄至極。
一是,民進黨“台獨”黨綱目標已經走上不歸之路。民進黨建黨37年,先後取得四屆16年施政權,全面掌握島內“政治、經濟”及軍事防衛、對外關係等執政資源。蔡英文前年和去年兩次“雙十講話”,公開宣稱“兩岸互不隸屬”,打造“台灣為堅韌國家”。早先民進黨把持的“立法院”已成立“修憲委員會”,暗推“法理台獨”並未放棄,衹待時機成熟,鋌而走險。
二是,民進黨坐大,政客傲慢狂妄越來越有恃無恐。民進黨從穿“草鞋”到穿“皮鞋”,在台灣已經基本站住、站穩“腳根”,施政手腕越來越成熟,政治實力“藍消綠長”也是事實。綠營政客肆無忌憚,不擇手段追殺、清算國民黨和統派;不承認“九二共識”,煽動“反中、仇中、抗中”民粹;對外完全投靠、依附美日等外部反華勢力,挾洋自重,“倚美謀獨”。
三是,民進黨狂妄的背後有島內經濟的支撐。去年港澳台經濟受新冠疫情影響,香港縮減3.5%,GDP總值約3609億美元,人均為4.91萬美元;澳門縮減26.8%,GDP總值約219億美元,人均降至3.24萬美元;而台灣有2.45%實質性增長,GDP總值約7626億美元,人均從上年2.84萬美元上升到3.28萬美元。台灣經濟增長帶動整體經濟發展。世界500強企業中,台灣擁有10家,在全球芯片製造領域,台積電幾乎處於壟斷地位。當然,也有大陸巨額貿易順差給予台灣的貢獻。
四是,民進黨甘當“棋子”鐵心走向“倚美謀獨”。民進黨當局施政七年來,投入大量資源擁抱美國,配合美國“以台制華”戰略,挾洋自重,“倚美謀獨”。這其中走了一條拓展對外“議會”道路,策劃外部勢力為台“撐腰”。僅去年就策劃邀請了美國、日本、法國、瑞典、立陶宛、斯洛伐克、德國及捷克等8個國家及歐洲議會,包括美國議長佩洛西等共246名國會議員竄台。
當然,民進黨尚不敢越過大陸的“底線”,也沒有宣布“台獨”的實力,不具備宣布“台獨”的民意基礎,無奈衹能繼續扛著“中華民國”的旗子,偷梁換柱加入“台灣”兩字,借“中華民國(台灣)”之殼,企圖把台灣問題變成“國際問題”,走漸進“事實台獨”之路。美國則利用台灣,頻打“台灣牌”,但眼下不會、也不敢公開支持“台獨”。拜登政府在中美博弈中,仍然把“台灣”當“棋子”揑在手中,因為美國始終錯誤認為,牽制、遏制中國的“以台制華”戰略,符合美國“霸權”利益。
(二)美國的“以台制華”戰略加碼。三個特點呈現:美國對台干涉、控制不斷加深;美台勾連,相互利用,變本加厲;日本和少數西方勢力拿台灣“說事”不斷升級。
一是,美國“以台制華”戰略與“印太戰略”連結。從美國布局與推進實施中可以發現,美正構建新“亞太新北約”,策劃推進“全球保台聯盟”。如今美、日、韓和美歐、美英澳、美日印澳、七國集團,都強調“台海和平穩定重要性”,基本達成挺台“共識”,形成挺台“決議”,都頻繁插手台灣,使出“小動作”打“擦邊球”。挑釁大陸,虛虛實實,得寸進尺,危害極大。民進黨當局完全投入美國懷抱,深陷美國“遏中”圈套無法自拔。
二是,美台關係升級的手段、方式、內涵更具挑戰性。拜登上台以來,美國實施“以台制華”戰略,頻打“台灣牌”,包括邀台參加民主峰會,軍機送議員竄台,提升與台官方關係,持續對台軍售,拱火操弄“台版烏克蘭”。更為嚴重的是布局“印太戰略”中,拉幫結夥,助台拓展“國際空間”。民進黨當局採取“倚美、勾日、抗陸”政策,甘當美國“棋子”“倚美謀獨”,擁抱美國鐵了心不回頭,美國也不讓其回頭。
三是,美拉日本圖謀在新海洋戰略中利用台灣圍堵中國。日本歷屆政府對華對台政策的鮮明特徵是“腳踏兩隻船”,以便從中取得最佳位置與實際利益。岸田政府受美國“印太戰略”影響,通過“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大力推進“自由開放的印太”計劃,修改《國家安全保障戰略》《防衛計劃大綱》《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提出“對敵基地攻擊能力”,大幅增加軍費等,欲成為美、英、澳洲、加拿大和新西蘭“五眼聯盟”的“第六眼”。為應對中日釣魚島爭端及中國《海警法》,日美加強海岸警衛合作訓練,謀求強化海上保安廳的戰力,提升海上自衛隊的質量。
當然,日在對外戰略排序中,“日中關係”高於“日台關係”,其外交政策履行“一個中國”的承諾沒有改變,在台灣問題上不會主動挑起出格的“事端”,但也會跟隨美國打“台灣牌”,包括安倍宣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也就是日美同盟有事”。日本對台政策也處於矛盾之中,岸田推行“親美、和中、友台”政策,在中美戰略競爭中權衡利弊得失,謀取日本實際利益。民進黨當局注重提升台日政治高層的所謂“務實外交”關係,日台經濟合作關係也有進一步加強,包括開放日本“核食”等。民進黨當局“媚日反中”,日本“暗自偷笑”。因此日本對民進黨當局也的確有所期待。
總而言之,民進黨“台獨”是長期受到美日縱容和支持的產物。而美國“以台制華”是中美博弈中美國“遏中”的主要戰略。
(1)要認清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台獨”勢力已成為嚴重衝擊兩岸關係與破壞亞太區域和平穩定的重要因素。島內“台獨”分裂勢力,是一股挑戰及威脅“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敵對勢力,也是影響中國實現“雙百戰略”目標和國家統一的重要“絆腳石”。如果聽任“台獨”逆流“猖獗、發展、得逞”,將後患無窮。因此,要堅定“反獨促統”,認真做好對台“政治、軍事、外交”等全方位長期鬥爭的準備。
(2)要認清中美戰略博弈的“長期性”,堅決反對美國和外部勢力干涉台灣問題,防止台海失控。目前不論藍、綠均以美國馬首是瞻,向美靠攏。中美博弈中的台灣問題十分敏感與棘手。中美有“競爭”不可怕,世界本就充滿競爭,可謂競爭“鋪天蓋地”。未來中美博弈中的涉台問題仍會加劇,但須慎防失控。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雙贏”三原則,相向而行,推進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3)要認清島內政黨政治衹要選票不要統一十分危險,而“台獨”分裂勢力阻統一的障礙必須清除。國、民兩黨權力爭奪,置統一於腦後。要努力推進兩岸經濟和社會“融合發展”;加強爭取台灣民意工作;深化兩岸人民“心靈契合”。今年是“汪辜會談30周年”,現在越來越多台灣民眾,包括政、商、學界等有識之士,逐步認知並贊同兩岸依“九二共識”展開“民主協商”。民進黨當局唯須放棄“台獨”,承認“九二共識”,迷途知返,才能使兩岸關係真正迎來“春暖花開”。
(4)要保持“戰略定力”和“戰略耐力”,當斷則斷,從“大維度”“大格局”把握國家發展戰略和策略。中共20大強調,“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中國正處於“戰略機遇期”的關鍵時期,中央己明確定位:“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並提出“2020到2035到2049”兩階段戰略性目標。面臨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和兩岸關係形勢,我們不抱任何幻想。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中美關係不是一道是否搞好的選擇題,而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題。要按照剛結束的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兩會”精神,努力“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