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于茜:故鄉不在遠方,故鄉就在身旁

  【本報訊】2023年隨馬英九首次訪問大陸,隨團擔任發言人的洪于茜(女,29歲,中國國民黨籍,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發言人。馬英九團隊重要成員,見附圖),憑其年輕貌美吸睛無數。回臺灣後發表了大陸隨訪筆記。不褒不貶,不揚不抑,但字字都流露著暖意。全文主要體現最後兩句:“故鄉不在遠方,故鄉就在身旁”,寫得還不錯,讓我們一睹這位臺灣美女的文筆,原文如下:

可能是 1 人、微笑、樹和草的圖像

  27日(2023年3月),是這趟旅程的開端,初抵上海走出機艙的心情,說實話有些緊張不安,正如出發前對一切未知所蔓生的恐懼。這趟行程的準備時間只有七日,七天裡我們所知甚少,擔憂甚多:在接下新聞聯絡人後,就跟無事無刻都在發狂震動的手機一樣,這整整七日裡,我心中的晃動,是一分未減。但這些不安,在雙腳踏上大陸後便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內心說不出的濃烈與熟悉感,行程中的每一步都在升溫,可能上天也想看見冰封已久的兩岸融冰,因此與我們同樣地滿心沸騰,天氣晴朗、台辦盡心、長官親切、民眾熱情。

  從中央台辦到地方台辦,這趟旅程除了大量的人力、高規的接待,令人感到最珍貴的是,可以在每一處見到那些細膩的心思。第一個夜晚、初抵南京的晚宴,就辦在「和平廳」,或許便指向了此次行程、兩岸的重新往來,以和平為開端。

  中山陵的簽堂拱門,特別開啟了平時不會開的中門;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舉行了祭奠儀式,在重修的南嶽忠烈祠為革命英烈祭悼,在革命烈士張自忠將軍陵園的致祭,無論莊嚴肅穆,或雄偉壯闊的,都令人動容。

  其實能有機會親臨抗戰英烈長眠之地,心底有一些激動與振奮,因為那正是記憶了中華民國的榮辱興衰與堅毅不屈。當大家在靈前致意時,我也用了自己的方式,簡單而莊重的向壯士們表達了我的敬意。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送出了珍貴的老照片集錦,那是從廣大檔案庫裡,所翻找出的馬鶴淩先生、秦厚修女士,在重慶的老照片、投書、書信;懸掛于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的馬鶴淩、秦厚修,1944年的結婚照,以及五十餘年後的重遊照;特別搶救回來的上海博物館孤本《臺灣府志》。

  這些無處不是台辦最細膩的心意,我想在行程中收穫的感動遠不及此,這些事大概不會遺忘。

  此行不敢鬆懈,如果稍一不留意,錯過了溫暖瞬間,必定遺憾久久,而不能原諒。身為此趟行程的記錄者,更不容許自己錯過互動中的一顰一笑。因此,許多時候,我老是面對眾人倒著走,先不論背後有沒有長眼,走在前頭怕擋人鏡頭、為了有最佳畫面不斷後仰,或許有礙觀瞻受到一些評論;或不想錯過民眾熱情身影、偶能忘情揮動自己的手,讓人覺得不夠端正。

  在這過程裡,唯一的想法也只有把每分感動如實、最大程度地還原給不在現場的人們。至於我在大家眼裡,是不是足夠端莊,其實早就不重要,因為我從來就不需要成為這次赴陸行程的焦點。我相信,若有機會,我可以做得更好,但人生就是如此,永遠不會有一刻達到人人滿意,無論是在他人眼裡,或在自己心裡,總是會欠缺了幾分,但求自己當下的努力,無愧於收穫到的善意。"If you try to please everyone, you will please no one” 我一直都很喜歡這段話,而這段話確實也陪我走過了無數個,覺得自己不被理解的時刻。

  橫越了南京、武漢、湘潭、長沙、重慶、上海深覺大陸幅員遼闊,不同省份的魅力不能相比擬,能開發的空間與發展的面向特別多,我突然理解了台商與台生為何會奔向、深耕大陸。

  從最初公佈訪陸行程後,民調顯示有77%的臺灣民眾肯定與支持兩岸交流後;到回台後,有93%民眾對馬前□統赴陸表現表達肯定,我以我老闆前副總統為榮。我相信希冀兩岸和平的善意,這是中華文化得以強健的希望,兩岸得以正常往來、中國得以茁壯,也會是兩岸人民的福祉。

  行程緊湊到我們總在遺憾,沒能更深入地領略各個省份的美麗之處,於是我們常說:「沒關係。留點遺憾下次再來!」去走那些平常的街道、吃些平凡的小吃,或有機會也想帶大家領略臺灣的美。即便我們都對未來抱持些許的不確定,但期待的感受卻更深一些。這些對話之於我們,體現的正是兩岸間存在著不易中斷的情誼與對彼此真誠地欣賞。

  南京的街道最令我迷戀,夜泊秦淮河,在古色畫舫劃過水面的風聲、水聲,掀起的陣陣風雅最令我癡迷。水泄不通、歡聲鼓動的重慶市集,最令人動容。

  最後,我想將磊哥的這段話分享給大家:12個日夜、5個省市、八千里路;當歌聲響起海峽會變窄;故鄉不在遠方,故鄉就在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