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第十屆兩岸教育政策學術研討會於12月12日以線上方式召開,與會嘉賓在致辭中表示,多年來,兩岸教育政策學術研討會已經成為兩校合作打造的兩岸教育研究的最大平台,在教育制度的建言建策、教育行政的研究、深度教育實踐的成果反饋等多維度上得到兩岸學界的廣泛關注與高度肯定。
本次論壇由廣州大學、屏東大學主辦,主題是“新時期兩岸教育合作與交流策略”,包括後疫情時代兩岸教育發展新動向、兩岸教育政策新動態、兩岸教育交流合作新策略、國際/區域教育發展新形勢。
廣州大學副校長吳開俊說,兩岸教育政策學術研討會是廣州大學和屏東大學兩校常設的一個交流機制,由兩校的教育政策研究中心每年輪流舉辦。今天是第十屆兩岸教育政策學術研討會,多年來,兩岸教育政策學術研討會已經成為兩校合作打造的兩岸教育研究的最大平台,在教育制度的建言建策、教育行政的研究、深度教育實踐的成果反饋等多維度上得到兩岸學界的廣泛關注與高度肯定。
吳開俊表示,我校和屏東大學的交流合作由來已久,兩校都是以地方城市命名的大學,在辦學的使命與理念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兩所學校也是兩岸第一對結成姐妹學校關係的公立大學。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各級政府和歷任校領導的積極推動下,兩校之間的合作交流不斷深入,合作渠道日益豐富,合作成效日益彰顯。在推動兩校教學和科研發展的同時,也為促進穗台教育文化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兩岸高校合作的典範。
吳開俊說,這次研討會的召開對廣州大學的教育學科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廣州大學的教育學科有比較長的辦學的歷史,現在擁有教育學的一級學科博士點,教育專業博士點,也有教育學博士後流動站,也是廣東省的優勢重點學科。“這些成績為我們學校教育學科立足廣州、面向海峽兩岸教育發展的需要,開展高水平的研究和社會服務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天來自海峽兩岸教育研究領域的精英匯聚一堂,我相信通過這次會議必能增進交流,開拓視野,收穫友誼,譜寫教育學科的新篇章。”
屏東教育大學前校長劉慶中表示,兩岸教育政策學術研討會十年樹木,雖稱不上所謂的“合抱之木”,但至少是開枝散葉。這要感謝過去10年來兩校合作夥伴們的努力,挺住了各種因素的影響,一棒接一棒持續到今天。教育是百年大計,兩岸不斷進行教育合作,一起成長,這就行穩致遠。
劉慶中說,本次研討會主題是新時期兩岸教育合作與交流策略、後疫情時代兩岸教育發展新動向等。這其中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新時期,另一個是新趨勢。所謂的“新時期”就是疫情以及後疫情時期。“新趨勢”狹義來說就是在疫情或者後疫情時期,如何來解決交流的問題;廣義來說,就是如何拓展合作交流。
“我在學校的時候常跟年輕朋友說,在科技高速度發展的時代,語言、科技在未來的職場中是敲門磚。人類生活在實體與虛擬融合在一起的世界,因此人生的舞台就給更大了,越來越多的人可以跳上你的人生舞台,跟你競爭,也要跟你合作。所以語言跟科技就是我們生存發展的基本功。”劉慶中說。
教育部港澳台辦主任舒剛波說,在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的情況之下,召開兩岸教育政策學術研討會非常難得,他代表教育部教育部港澳台辦對本次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祝賀。教育部歷來高度重視兩岸的教育交流合作。兩岸的教育交流雖然因為疫情的影響,在人數、交流的頻次上有所放緩,但是總的來看還是在不斷推進。
舒剛波表示,教育政策的研究除了研究教育教學的規律以外,還要影響政策。教育的交流合作也很重要,兩岸在交流合作方面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例如除了交換生,兩岸高校還可以進行合作辦學;雙方還可以在承認學歷方面給予對方更多的政策空間。
據悉,廣州大學-屏東大學的合作沿自1996年兩校的前身廣州市示範學院和屏東師範學院結成了兩岸公立高校間第一對姐妹校。此後兩校都經歷了合併升級,合作交流持續推進,廣州大學-屏東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於2011年9月29日在廣州大學正式成立。與此對應,台灣屏東大學(原屏東教育大學)已先期成立“屏東教育大學-廣州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根據廣州大學和屏東大學的協議,“廣州大學-屏東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屬於雙方聯合研究機構,其研究力量主要依託兩校教育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師生,整合全校教育政策研究人員,以項目研究形式獲得研究中心支持,參與中心研究平台建設,共用研究資源,開展師生互換,分享研究成果。2014年,兩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獲批為廣東省普通高校國際暨港澳台合作創新平台,以“粵台區域教育品質保障政策合作研究”為主題開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為拓展學術研究視野,提升教育政策研究水準,加強兩岸教育政策研究人員的合作與成果交流,雙方商議設置“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年會”制度,作為常設研究平台和交流機制,年會由兩校教育政策研究中心輪流主辦,迄今已成功舉辦九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