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學術年會暨第一屆“新時代兩岸論壇” 11月28日下午舉行專題研討,與會學者表示,“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仍將是今後一段時間內大陸各地對台工作的重點和題中之義。兩岸青年通過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才能看清國家統一問題的機遇和挑戰;通過真正肩負起民族大義才能從根本上明確從國家統一走向民族復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閩台區域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袁勇麟表示,2022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台盟中央常務副主席李鉞鋒指出:“要充分發揮‘台’字特色、親情鄉情優勢,推動鄉村振興事業與兩岸交流相融合。”隨著兩岸交流合作程度進一步加深,發揮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綜合性強、成熟度高、產業覆蓋全的特點,能為兩岸帶來更高效的優勢互補合作機會,助力大陸鄉村振興發展。如今,僅在福建省就有80多支台灣建築師和文創團隊,為30多個縣的近200 個村莊開展規劃設計和產業文創,積極探索兩岸創意產業的交流融合,對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具有現實意義。
袁勇麟認為,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的合作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常年日積月累達成的共識。在共同的中華文化背景下,台灣的創意理念,加上大陸豐富的文化資源和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雙方將產生很強的協同效應,優勢互補,共同擴大市場範圍,將對方的利益最大化。加強兩岸文創合作,將為解決大陸鄉村產業發展“斷裂化”、鄉村環境“破敗化”、鄉村人口“空心化”等問題提供有效途徑,有力助推鄉村振興事業。
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吳巍巍表示,“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仍將是今後一段時間內大陸各地對台工作的重點和題中之義。福建省近年來在探索兩岸文教融合發展道路上取得一系列成績,不過也有一些仍待開拓和發展的領域。
吳巍巍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強化頂層設計的指揮引導,構建兩岸文教融合發展的制度、標準和平台體系。 第二,掌控中華文化的話語權,攜手台胞探索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體系,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第三,繼續強化和推進兩岸教育領域的合作與交流,發揮品牌效應。 第四,加強跨區域之間的協同合作,打造一盤棋聯動發展格局。第五,加強閩台兩地文化遺產、文藝表演、文創開發、影視動漫、遊戲軟件等領域合作開發,形成示範效應。第六,共同開發各類文教交流專用移動端APP軟件,大力開辟和構建兩岸文教交流的“雲端”陣地。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廈門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謝銀萍認為,在新時代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視角下,高等教育該如何釐清“人才、統一、復興”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較之過去70餘年,新時代“怎樣培養人”的核心意涵是什麼?應該著力配合解決祖國統一大業進程中哪些現實難題?以上都亟待高教領域作出解答。
謝銀萍表示,國內外形勢及兩岸局勢使得新時代的高等教育在解決“怎樣培養人” 的底層邏輯上,必然也必需聚焦“愛國主義”和“民族大義”這兩個核心要義。 兩岸青年通過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才能看清國家統一問題的機遇和挑戰;通過真正肩負起民族大義才能從根本上明確從國家統一走向民族復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台灣研究院副教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成員黃俊凌表示,現當代台灣電影的寫實風格經過了“健康寫實”、“社會寫實”、新電影的“現 實主義”以及隱喻“政治寫實”的階段性發展。每一階段的台灣電影,都能一定程度反映台灣社會的現實狀況,展現出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問題,只不過21世紀之前的寫實電影,往往只是展現社會現實的狀況,缺乏深入的批判力度,或者就是將現實問題的寫實作為特定情感體驗的寄托體。而近幾年來的台灣政治寫實電影,則以含蓄隱喻的方式,展現台灣目前存在的社會問題及其政治根源,泛起台灣所謂民主政治下的污穢渣滓,更具深刻的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