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學院師生:探索兩岸鄉村融合發展

  【本報訊】海峽兩岸(閩台)鄉建鄉創是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橋梁紐帶,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3月來閩來校考察關於鄉村振興戰略和對台工作的重要論述,閩江學院師生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繼7月3日合作成立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院,暑假裡又專題調研海峽兩岸(閩台)鄉建鄉創發展及其提升路徑等。8月2日,閩江學院兩岸鄉振暑期社會實踐隊前往時代建築設計院(福建)有限公司調研。福建省青年建築師協會特聘台籍專家吳正隆教授及其設計團隊熱情接待了實踐隊成員。

  一、走近設計團隊

  吳教授首先帶領實踐隊師生參觀了設計院的辦公區域,並向實踐隊成員展示了設計團隊近年開展閩台鄉建鄉創陪護式服務項目的設計方案與成果。隨後,閩台鄉建鄉創台灣吳正隆設計團隊與實踐隊成員進行座談交流。

  據瞭解,吳正隆教授在海峽兩地從事規劃、建築及景觀設計近三十年,始終秉持“以人為本”的核心創作理念。2020年經由福建青年建築師協會的引薦,開始參與閩台鄉建鄉創項目,已承接福州地區三項、寧德地區四項;目前是福州市晉安區兩岸社區交流中心特聘台籍專家,由其設計團隊承擔的“福州市羅源縣起步鎮集鎮環境整治項目”榮獲2021年福建省同類樣板評比第一名。

  二、分享獲獎項目

  座談會上,吳教授簡要介紹了海峽兩岸(閩台)鄉建鄉創的緣起、過程、進展及其陪護式服務的主要做法與要求,並以福州市羅源縣起步鎮集鎮環境整治設計方案為例,從項目分析、基礎建設、特色挖掘呈現、公共空間整治、特色產業發展、陪護服務這六大方面進行生動介紹與分享。

  吳教授提到,團隊初次來到起步鎮時,發現該地存在建築風貌雜亂、公共空間匱乏、文化傳承不足、休閑綠地稀缺、基礎配套較弱等問題。吳教授強調,在對起步鎮環境整治設計方案構想之前,需要明確集鎮是為誰而做?居家長者、少年兒童、遊客還是返鄉創業人群?團隊通過多次調研、走訪調查和問卷發放等形式,最終探討決定以“五大整治邏輯”為基礎,對起步鎮環境整治設計方案進行初步構想與逐步完善,總體目標為:展示鄉村資源、彰顯地域特色、充滿人文關懷、實現城鄉共享。

  首先是基礎建設改造,對污水管網和公共停車空間進行整治。目前在起步鎮部分路段已開展線路規整。其次,經過調查,設計團隊發現傳統建築保存較為完整,歷史風貌遺存較好。為挖掘特色文化,設計團隊通過設置介紹牌來展示傳統民居的建築特色。由於起步文化底蘊深厚,將黃厝活化改造為“國學講堂”,豐富空間功能,提升游覽趣味性、互動性。最後,設計團隊對公共空間進行整治。對於既有空間,設計團隊對建築物進行修復、清潔和色彩協調的處理。針對公共休閑空間,設計團隊將其建設成文化的、休閑的、生態的公共空間。另外,對於公共綠地空間,設計團隊也從不同方面進行改造,在主幹道進行綠化景觀提升、拆除舊屋空間改造和街角休閑空間改造等,為人群提供安全、舒適和休閑的活動空間。

  三、熱心互動寄語

  精彩分享之後,吳正隆教授及其設計團隊熱心回答了實踐隊師生們關心的相關問題,提到團隊初到大陸時遇到的鄉建鄉創經費與經驗不足、兩岸相關標準不一致、合同不規範等方面問題,以及為海峽兩岸鄉建鄉創工作提出的“制定技術標準與導則”等寶貴建議;如今,福建省累計引進台灣建築師(含文創)團隊95支、台灣鄉建鄉創人才300多名,陪護式開展228個村莊的建設,生動講述著兩岸融合發展的故事。
末了,吳教授還語重心長地提醒和寄語實踐隊成員:要在大學期間努力學習、夯實專業基礎,課餘時間多閱讀書籍、拓展知識面,同時要學會運用所學知識,提升自我水平和綜合能力。

  四、下步工作安排

  本項社會實踐以“閩台鄉建鄉創”為主題,由閩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鄭小玲博士和賴白鑫老師等指導,旨在通過實地考察台胞在福建省的鄉建鄉創項目,旨在分析、總結海峽兩岸(閩台)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路徑和主要模式、存在的困難和經驗,努力拓展海峽兩岸融合發展之道;常務副院長鄧啟明教授、鄉村旅遊與休閑康養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愛平副教授、科研助理蘭子馨等參與此次調研與實踐活動。

  “百聞不如一見,一見不如實踐”。接下來,兩岸鄉振實踐隊師生將前往平潭、福州、廈門、三明等地市閩台鄉建鄉創項目地,進行進一步調研分析,更好理解和踐行總書記當年親任校長時提出的“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的真諦!也為福建鄉村振興和海峽兩岸(閩台)鄉村融合發展奉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