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針對印太經濟架構(IPEF),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副教授柯玉枝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美國總統為了彌補前總統特朗普退出TPP,且不想在關稅上讓渡太多,新起爐灶IPEF。她認為,IPEF不是美國經濟圍堵中國的組織,第一輪13個成員國有7個國家都在CPTPP、RCEP中,就不可能達到圍堵效果,說是圍堵有些誇大,且若美國決心圍中,就會讓台灣在第一輪名單內,不會顧慮中國想法。
柯玉枝說,台灣問題沒那麼偉大會去影響中美關係的架構,從1949年到1972年都是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盤算後,才影響到美國對台政策,中美台的重點其實是中美關係,但台灣經常成為替罪羔羊,也讓兩岸關係中,大陸原本認為是血濃於水的情誼越來越淡薄,就讓民進黨去強調“主權獨立”。
美國總統拜登520進行亞洲行,23日在日本東京正式公佈“印太經濟架構”(IPEF),首輪成員國名單有美國、韓國、日本、新加坡、紐西蘭、澳洲、泰國、印度、文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等13國加入。而其中有11個國家也都是RCEP成員國。
柯玉枝,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外交系碩士、學士。曾任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亞太研究所副主任,國際事務學院副教授、現為政治大學外交系、日本研究碩士學位學程兼任副教授。專長為拉丁美洲區域研究、美國與拉丁美洲國家關係。
柯玉枝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印太經濟架構不是所謂的經濟圍堵中國,亞太區域的經濟整合組織有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再加上此次的IPEF,而其中有7個核心國家每役必與,包括澳洲、日本、紐西蘭、新加坡、文萊、越南、馬來西亞等,對這些國家來說,就是不選邊的平衡策略,希望兩面逢源。
柯玉枝分析,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這些面海國家,很清楚知道國家基礎必須建立在開放貿易體制下,因此只要有任何經貿組織都願意參加,且越多越好;越南是共產國家,但在改革開放引入市場機制後,也知道必須要開放,否則沒辦法發展經濟;泰國、菲律賓、韓國則都沒有加入CPTPP,因此加入IPEF會是需求與誘因。
柯玉枝說,印度當初離開RCEP,現在則正好有IPEF的誘因,印度最想要的就是半導體供應鏈,但由於印度基礎建設太差、勞動力不夠,因此想在IPEF嘗試找到一些機會,現在IPEF還是空殼,要看美國在後續談判能拿出什麼樣的東西。
柯玉枝認為,外界揣測美國藉IPEF經濟圍堵中國,但若是澳洲、日本等7個每役必與的國家都有在RCEP、IPEF,就不可能達到圍堵的效果,再加上美印之間會否玩真的,還牽涉了印俄關係的復雜因素,美印在安全議題上並非全盤合作,而是看項目。
柯玉枝指出,IPEF最快還需要18個月安排議程、交涉,包括貿易投資、基礎建設、供應鏈、稅收與反腐等,但稅收到底側重在哪也沒有講得很清楚,目前資訊看來IPEF還是個比較初略的邀約、空心框架,其中反腐這一塊自然會讓寮國、柬埔寨怯步,因為反腐不全然代表貪污,還包括打壓政敵等項目。
至於美國成立IPEF的目的為何?柯玉枝表示,美國國內利益團體的意見若夠有力,政府不能不尊重,因此自特朗普放棄TPP後,在經濟安全上,“沒有特朗普的特朗普主義”在拜登上台後依然主導美國政治,雖然美國能夠回去CPTPP,但在關稅降低上認為不應降那麼多,且重回等於要按照CPTPP的條件談,美國面子要放哪?因此IPEF因應而生。
美國為何又排除台灣在IPEF第一輪名單內?柯玉枝說,這在意料之內,因為美國不急,反而是台灣在亞太區域經濟組織只有參與APEC,而APEC又是一個空架構,使得台灣企業往往得前往第三國設廠,才能享受低關稅的條件,因此台灣當然很急,美國排除台灣絕對是與中美台關係有關,為的就是不想讓中國誤解IPEF具有強烈的針對性,美國連此類經濟談判都不願意造成北京誤解而排除台灣,IPEF怎麼會是跟中國對抗?
柯玉枝認為,中國對IPEF比較敏感、緊張是正常的,這源自於中美關係在1999年到2001年,及2004年都因為大大小小的外交事件,使得中美關係起起伏伏、中美互信基礎越來越淡薄,大大小小事件就容易對號入座。舉例而言,奧巴馬政權談要重回亞太、中心調整戰略部署時,當時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正要建立,就被對號入座成針對中國,這些一而再、再而三的事件,都讓彼此越來越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