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當地時間5月23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就任後首次訪問日本的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談,隨後雙方舉行了聯合記者會。就拜登在這場記者會上的相關涉台言論,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王海良日前對媒體表示,拜登的話毫不含糊,清楚無誤地走到了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戰略模糊”的反面。拜登是錯誤地講了真話,但也是認真地犯了錯誤。
“拜登在日本說了句硬話,記者問如果中國大陸攻擊台灣,美國是否會採取軍事行動介入?他直截了當回答:‘是的,這是我們做出的承諾。’”王海良說,此話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令人頗為震驚,各方議論紛紛。儘管他在第二天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改變,說美國的“戰略模糊”沒有改變,但顯然已收不住他一語激起的輿論漣漪。可以說,拜登的話毫不含糊,清楚無誤地走到了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戰略模糊”的反面。從其現場表現來看,拜登是脫口而出,講了真話,是習以為常的做法,表達的是他平時所思所想。而且這句話也十分簡短,並沒有錯亂的空間,況且他也沒老到連一句短話也要說錯的地步。所以,拜登是錯誤地講了真話,但也是認真地犯了錯誤。
王海良分析,從政策上講,拜登確實是犯了口頭錯誤,是真說了錯話,錯就錯在他領導的美國政府尤其是國務院現在還不想這樣表述自己的對台政策。美方的公開說法是,美國沒有改變其一中政策,其中包括如何對待台海危機和協防台灣。拜登不夠圓滑,卻也不想給人以謹小慎微的印象,實際上有點“我是老大,可以我行我素”的任性,只圖一時痛快,不管引起麻煩。所以,美方故技重施,“大老板”要面子說硬話,不管聽眾理解為胡言亂語還是洩露天機,反正國務院出來“擦屁股”,發言人給兜著就是了。既然“老板”不能自圓其說,只好來個“他圓其說”,這也不是第一次了。不過,這次“老板”最後也放軟了,被迫自我糾正了事。
拜登在記者會上補充說,“美國同意一個中國政策,簽署了這項政策以及由此產生的所有附帶協議。”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也於5月20日在社交媒體發文稱,“美不認同中方的一個中國原則,仍致力於美方長期以來奉行的、獲跨黨派支持的一個中國政策。”如何看待美方在一中原則和“一中政策”上的態度?
對此,王海良指出,不難看出,在拜登任內首訪亞洲,各方密切關注政策動向的時刻,美國國務院又在一中原則與“一中政策”之間耍手段、做文章了。客觀而言,一中原則是國際社會廣泛遵循的原則,中方不僅對美,而且對所有國家都按這一原則行事,從不拿原則做交易。至於美方所謂“一中政策”與一中原則有別,不知區別在什麼地方,或許在於原則比政策更牢不可破,美方不願受原則的束縛吧。不過,即使是美方的“一中政策”,美方也沒有固定而清晰的闡述,而是採取實用主義立場,一直在變來變去,顛來倒去,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不同政府做不同闡釋。再就是搞機會主義,隨時見縫插針,有的做法都粗鄙到了不顧臉面的境地。例如前不久美國國務院網站在對台政策上所做的調整,不僅公開放棄了一直以來的方針,還改變了立場表述和文件羅列的先後次序,其用心昭然若揭,還自以為能瞞天過海,顯得十分拙劣可笑。
王海良認為,美國官方在台灣問題上這種令人目眩的操作,並不是庸人自擾,而是刻意所為。美方的目的是要解決兩個難題,一個是究竟如何界定兩岸關係,二是究竟如何表述軍事干預。二者之間當然存在緊密的邏輯關係。對第一個難題,美方的解決辦法是用新“一中一台”取代過去常用的“兩個中國”,其實就是在所謂維持現狀的幌子下轉向支持“台獨”,這一招在國際社會已經見效並呈現擴大的趨勢。概括地說,美方是在搞“清晰的模糊”。也就是用清晰的語言和措辭來說明一個模糊的事物,模糊就模糊在這個事物在變化,已經不是原先那個相對固定的東西了。
“對第二個難題,美方也在不斷設法解決。”王海良分析,美方對台出售武器只是現階段的實際做法,並非最終解決辦法的關鍵所在。要不要正式清楚地宣布美方的軍事干預,尤其是出兵協防?這是一直困擾美方的大問題,說“是”不行,說“不”也不行,於是就成了難題。如果美國說出兵協防,等於宣告中美為敵,直接引爆兩國危機。如果宣告不出兵協防,會讓台方立馬洩氣,美國形象也大打折扣。所以,這些年來,美方一直不說清楚,得過且過,反正先買武器再說。此外,加緊了美台軍事人員合作,進行小規模軍事技術培訓,也算是給了一個交代。最近,俄烏戰場的經驗又給了美方新靈感,用更多單兵作戰裝備替代重型裝備,武裝台軍,與解放軍打所謂城市爭奪戰。這幾乎等於告訴台方,最新戰爭實際證明,無需美軍登島參戰,台軍自己也能抗住,美國大兵的鮮血能省就省吧。這說的是什麼?就是美國在出兵協防問題上玩是的“模糊的清晰”——表述是模糊的,但表述的對象是清晰的,繞來繞去說的是美國不出兵。假如記者當時有機會追問拜登,美國打算怎樣履行其對台灣的承諾?拜登可以簡短而清楚地答覆,“去問我的防長奧斯汀,或者參聯會主席米利,總司令可不管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