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研究論壇~解讀孫中山的辛亥革命

  【本報訊】海峽兩岸研究孫學機構11月14日齊聚一堂舉行「孫學研究學術論壇」,探討孫中山的歷史意義。會中討論辛亥革命時各國銀行團不借款給孫中山,卻借給袁世凱的原因,台灣大學前副校長包宗和指出,各國在華利益事實上是不平等條約,其正當性有問題,使得各國沒安全感,質疑新政府不認前朝的帳,所以孫中山借款不成主要與當時情勢有關。

  2021年為孫中山155周年誕辰,中國文化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兩岸關係發展協會、陳守仁孫學研究中心主辦,香港孫中山文教福利基金會、台灣極忠文教基金會協辦,上午透過視訊舉行“2021第三屆兩岸孫學研究學術論壇”,台北方面由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前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守仁孫學研究忠發起人邵宗海主持。

  上海東華大學副教授袁哲透過視訊指出,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立刻前往歐洲與英國、法國借款,希望獲得外交支持,當時清廷及袁世凱勢力也都向英法借款,但英法兩國駐華人員既不看好清政府,也對孫中山革命黨人缺乏深入了解,而是把中國國內混亂的局勢看做是扶植袁世凱的機會,因此建議銀行團借款給袁世凱,後來袁世凱果然借到錢。

  包宗和表示,當時銀行團借款重要依據,在於借錢的對象能履行清朝原有的國際義務,例如英法等國在中國都有自己的國家利益,會考量革命成功之後到底誰能代表新政府,是孫中山、黎元洪或袁世凱?

  包宗和指出,新政府事實上有一定程序的不穩定性,這在革命成功後通常會有這個現象,特別是借款者是各國的銀行團,所以一定會維護其國家在中國的利益;但各國在華的利益事實上是不平等條約,其正當性有問題,這就使得各國可能更沒安全感,質疑新政府不認前朝的帳,所以在局勢未明朗之前,都抱持觀望的態度。

  包宗和指出,辛亥革命勝利後是靠各省勢力的支持,缺乏革命黨的武力做後盾,所以對於革命成功後、袁世凱掌握軍權的現象,使得不確定更加提高,因此銀行團不願借款給孫中山,最主要因素還是整個情勢使然。

  論壇共分5個場次,第一場從中山思想的過去行誼及歷史意義的角度,由碩士、博士生發表論文,邀請台灣大學前副校長包宗和與談。第二、第三場從中山思想的現代價值與應用的角度發表論文,由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授康玉禮,孫中山基金會副理事長、廣州中山大學教授趙立彬2人與談。第四、第五場則從中山思想的現代價值與時代探索的角度發表論文,由中國科技大學副教授兼學務長莊明哲與元智大學教授、前社科院長劉阿榮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