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日前在福州舉行的第44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獲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南安的九日山祈風石刻和安平橋(俗稱“五裡橋”)是“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22處遺產點中的兩處。
據南安市博物館館長曾文國介紹,九日山祈風石刻是體現世界海洋貿易中心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遺產,它是一組記載了宋代在泉州負責海外貿易管理的國家專員、地方官員以及皇室成員等為海外貿易商舶舉行祈風儀式的摩崖石刻,體現了宋代市舶制度下,國家力量對海洋貿易的宣導和管控。這些珍貴的石刻歷史檔案真實記錄了宋代海洋貿易與季風密切關聯的運行週期等歷史資訊,反映出海神信仰對貿易活動的精神促進。
“宋以來的石刻共78方,其中宋代航海祈風的石刻有10方,記載了1174年至1266年間的官方祈風盛典。”九日山文化保護管理中心主任何春燕介紹,這10方祈風石刻分佈于九日山東、西兩峰,東峰2方、西峰8方,其中記載冬季啟航祈風的有6方,記載夏季回航祈風的有3方。
這些祈風石刻,皆記述了時間、地點和參加者。文字為媒,鐫刻為證,考古專家們由此析出祈風石刻數個“之最”——時間最早的為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現存最早的一方祈風石刻,南宋虞仲房等祈風石刻。時間最晚的是南宋鹹淳二年(1266年);記載參與人數最多的是“南宋章棶等祈風石刻”,至少17人參加;祈風文字數最少的是“南宋趙師耕祈風石刻”,全文24字;唯一一方記載一年兩季祈風的是1188年的“南宋林枅等祈風石刻”;唯一一方既記載祈風又記載求雨的是1258年的“南宋方澄孫等祈風石刻”。
石刻上的文字,有的雖寥寥數位,卻字字精絕、內藏玄機,背後是鮮為人知的史海珍聞。比如:“遵令典”意即遵照法令,說明祈風是官方正式的制度;“修故事也”,說明祈風是由來已久的制度;“待潮泛舟而歸”,說明宋時海潮可直達九日山下,參加者可乘船而返;“遵彝典也”,以及兩知泉州的真德秀點明祈風乃“國有典祀”,均證明祈風在南宋已是國家祭典……
參與者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10方碑文中,記載歷次參與祈風的市舶司官員共9人,泉州地方軍政要員共58人,有18人為皇族。從皇族宗室,到泉州郡守、通判、左翼軍統制,再到提舉市舶、提舶市丞,一個個今人頗感陌生的官銜,證實了祈風祭典的“官方屬性”,佐證了典禮規格之高、分量之重。
“這些珍貴的石刻歷史檔案,體現了宋代市舶司制度下國家力量對海洋貿易的宣導和管控。”何春燕表示。
據南安市博物館館長曾文國介紹,安平橋是體現世界海洋貿易中心運輸網路的代表性遺產要素。它是泉州與廣闊的南部沿海地區的陸運節點,體現出海洋貿易推動下泉州水陸轉運系統的發展。同時,安平橋的建成是包括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參與的結果,既體現了宋元時期泉州多元社會結構對海洋貿易的貢獻,又反映了海洋貿易給泉州社會帶來的經濟繁榮和財富積累。
安平橋位於泉州城西南方向30公里的晉江安海鎮與南安水頭鎮交界的海灣上,這裡是泉州與其南側的漳州、廣州等地區聯繫的要道。因橋上五華里,俗稱“五裡橋”,為中國現存最長的跨海梁式石橋,為研究我國的橋樑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安平橋始建於1138年,建成於1152年,由僧侶、商人、政府官員和當地民眾等合力建造。橋體為東西走向,橋長約2255米,橋面寬2.9-4米,條石鋪就,兩側護以花崗岩欄杆。共有石砌橋墩360座,有長方形、單尖船形、雙尖船形等式樣。橋墩之間橫架巨型石板作為橋面,石板長5-11米。
安平橋上及周邊建有多座附屬建築。橋東端建有瑞光塔、橋頭亭、橋中的水心亭,橋西端有海潮庵。橋身中段水中還築有4座方形小石塔,均起到護佑商旅平安的作用。水心亭規模最大,與橋同期建造,又稱泗洲亭、中亭,原供奉泗洲佛,後改供觀世音菩薩,周圍保存有歷代修橋碑記16方,亭前柱旁還立有兩尊護橋石將軍雕像,系宋代石雕作品。橋東、西兩側建望高樓、聽潮樓兩座隘門。橋身中段建有兩座雨亭,供過往行人休憩避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