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應該認識的遠洋漁業帝國-臺灣

  【本報訊】以前,我們想像中的漁業,或許是小型簡單的魚釣。但實際上,臺灣遠洋漁業的工業捕撈可能正對海洋資源以及外籍漁工人權帶來傷害!

Greenpeace

  臺灣的遠洋捕魚能量全球第二,擁有1,100多艘漁船。每年的11月21日是世界漁業日(World Fisheries day),在這個日子,與您分享臺灣漁業、人權與環境生態正面臨的多重難題。

臺灣遠洋漁業困境

  身為遠洋漁業強權的臺灣,近年不只面臨到全球海水暖化、過度捕撈1導致漁獲減少的難題,今年更因臺灣遠洋漁業疑似存有系統性的強迫勞動,導致美國勞動部將臺灣遠洋漁船的漁獲列入「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2的情形。

  美國作為臺灣漁獲重要出口市場之一,日後臺灣遠洋漁船的漁獲產品出口美國恐將面對嚴格檢視,有可能造成遠洋漁業龐大的經濟損失,也影響臺灣的國際聲譽。

  綠色和平希望臺灣漁業能夠邁向永續,而永續漁業的願景,不只與過度捕撈有關,也與漁工人權、氣候危機3等議題都息息相關,是政府、水產企業與身為消費者的您我,都必須正視的問題。

  面對清單,臺灣政府應該做,才能避免漁獲禁止輸美的三件事情

Greenpeace

增加對漁船的海上監管

  我們要求每艘臺灣漁船上都應該設有人類或是電子觀察員,監督漁船在海上的作業行動,不僅防範非法漁業,也讓政府掌握漁船上是否存在強迫勞動。

提升外籍漁工的權益

  我們要求政府修法提升外籍漁工權益,並且由勞動部作為主管機關,而非現行的不具勞動專業的漁業署。

政府應推動企業扛起責任

  政府不需要把改革的壓力全都放在自己身上,水產企業第一線面對漁船,更能發揮買主的影響力,拒絕和那些不願配合政府法規的漁船進行交易,豐群水產作為全球前三大鮪魚貿易商,受益於臺灣強大的漁業工業,也該為臺灣的國際聲譽擔負起應有的責任。

集合群眾力量,持續推動海洋環境改善與人權進步

  作為消費者的您我,應持續透過提升公眾壓力,推動政府以及企業的改革,也從日常生活中做到永續環境的做法,了解我們常吃的海鮮是否符合永續原則4,或是理解永續海鮮年菜挑選原則5,為我們與下一代的環境、健康盡一份心力。

  綠色和平持續地從政府法規、企業政策、群眾力量三方推廣保護漁工人權與海洋永續觀念,期望未來達到保護海洋生態平衡,每一個環節都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