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70年,泉州巨變。第一眼看泉州,總是會被“泉州速度”所震撼。相信這樣一串數字也會給您類似的感受:1949年,1.33億元;2018年,8468億元。這是相隔70年,泉州GDP的變化。1949年,泉州人均GDP僅61元,到2018年,這一數字飆升至97614元,70年增長370倍。可以說,70年來泉州脫胎換骨了。
中共建治之初,泉州的“底子”還比較薄弱,由於地處海防前線,基本沒有工業。直至改革開放初期,泉州依然基礎設施落後、城鎮規模小、帶動能力弱。但地處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商貿興盛的歷史、東西交融的文化根植於泉州人的血液之中,泉州人也攢著一股子拼勁、闖勁。
改革開放後,泉州人搶抓機遇,甩開膀子、破除禁錮。泉州率先突破計劃經濟體制束縛,“村村點火”“前店後廠”,從一雙鞋、一顆糖、一片紙開始,邁出了民營企業發展的第一步。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泉州民營經濟的起步階段,政府就能時刻以人民為中心,“該管的管、該放的放”,相關部門敢於打破條條框框,旗幟鮮明地放手扶持,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較為寬鬆的環境。正是得益於這樣良好的營商環境,泉州民營經濟異軍突起,探索出一條以“晉江經驗”“泉州模式”為代表的發展道路,湧現出了恆安、安踏等一批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
“泉州速度”由此而來。1992年,泉州GDP突破百億元,2002年突破千億元。2010年以後,泉州更以一年一個千億元的速度向前邁進。2011年,泉州GDP站穩4000億元關口,2013年達5000億元,2015年超過6000億元,2017年超過7000億元,2018年超過8000億元。
進入新時代,泉州轉變發展理念,更新發展思路,謀求在高質量發展中一馬當先。他們想,GDP上來了,但在建設宜居城市、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上還要發力,在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上還要發力,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的管理上還要發力。
思想上認清了,行動就有力了。
如今,靠實業起家的泉州,正在大力挖掘傳統產業新價值,發展新製造、新經濟,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建設“1234”現代產業體系。泉州更以“晉江經驗”為未來前行的航標,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試、勇敢改,力爭再創“晉江經驗”新輝煌。
以“生態+城市”的理念,泉州正外塑形象,內煉品質,加快提升綜合承載力和宜居度,實現城產人融合發展。
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推進生態文明試驗,推進節約循環發展,泉州正以最堅決的態度、最有力的舉措,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讓泉州人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新鮮空氣,頭頂一片藍天。
圍繞交通、住房、醫療、環境、基礎設施等與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泉州正逐步把老百姓的煩心事一件一件解決好,讓人民的生活隨著經濟發展一年比一年更好。如今的泉州,正奮力書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宏偉篇章,全力打造質量泉州。
轉型升級案例一~盤活老城:留住城市的“根和魂”
從通政巷往東南走,有泉州文廟和以中西合壁式建築知名的中山路。成排的騎樓和古樸的招牌很容易讓人產生穿越感;從通政巷往西北走,是更有名的西街,也是泉州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扎堆的古建築和特色小吃每年都吸引著大批中外遊客。
這些各具風情的老街小巷,成為今天泉州最為遊人稱道的特色之一。因為這裡的街巷都是“活”的,充滿著生活氣息而非千篇一律的商業氛圍。泉州人認為,老城的精氣神就在人氣上,改造老城必須要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人留鄉愁。
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就拿金魚巷來說,270米的小巷,改造花了半年多。告別雜亂的電線和違章建築,精心設計的微景觀配合著沿街小店個性化招牌,頗有些江南園林移步換景的意境。獨具匠心的金魚地雕、因地制宜的景觀設計,都是增補功夫,泉州人說叫“微改造”,可謂慢工出細活的樣板了。
城市要保持活力和人氣,不僅要有適宜的生活還要有適宜的工作。曾有人把老城區比作老灶,不像冷灶還得費勁去燒熱,改造得好了,自然而然就能吸引八方資源。但是這份人人可見的資源,並不那麼容易盤活。老城街區通常比較狹窄,又不能輕易拆建,所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和旅遊業就成為不少地方的選擇。然而,說是文化創意積聚區,弄不好就會被商業邏輯帶跑,演變成低檔旅遊紀念品和小吃一條街。
在離西街不遠的地方,坐落著泉州第一個文化創意園:源和1916。園區成立於2010年,其前身是創辦於1916年的“百年老字號”源和堂蜜餞廠。經過9年發展,它已吸引包括門裡集團等在內200多家企業入駐,其中三分之二是文化創意企業。這裡不僅是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還是4A級國家旅遊景區。園區運營公司副總經理傅毓琦說,文化創意園能不能守住主業、保持活力,除了自身努力還需要三個外部條件:所在城市要有足夠多的常住人口、物質積累和文化底蘊。“文化企業辦好了效益會非常好,但前期需要投入,而且培育期很長。泉州GDP連續20年居福建省首位,有經濟實力,常住人口870萬,又是歷史文化名城。沒有這些條件,園區走不到今天。”傅毓琦說。
轉型升級案例二~工業互聯網:為傳統產業注入新動能
針對鞋業產業培育的“鞋創雲”、面向鞋服輔料產業上下游企業製定協同解決方案的“輔城”、陶瓷產業的“愛陶瓷”……近日,記者在福建省泉州市採訪時發現,數字化發展為傳統製造業提供了快速反應、定制化、個性化服務等新機遇,通過整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打造工業互聯網平台、實現傳統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成為泉州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新方向。
福建省輔城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施宗興從事鞋服輔料行業20多年。他認為實行產業鏈信息化、數字化重塑,有賴於企業內部數字化重構。對於長期存在於傳統中小企業內部的“痛點”,落地協同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將大有可為,既能消弭各部門之間的阻隔,又能數據化重塑供應鏈,推動鞋服產業適應市場需求。於是,傳統製造業出身的他逼著自己向數字行業轉型,用3年時間,帶著新組建的團隊開發出“企業輔城”“鞋服供應鏈平台”等軟件。
在位於泉州晉江的輔城總部,施宗興用手機演示著輔城系列軟件。他說:“'企業輔城'就是企業'連接器',開放連接ERP(企業資源計劃)管理系統,在移動辦公、人事管理、協同生產管理、協同上下游管理等各環節實行數字化重構,幫助企業快速實現信息化、數據化,實現上下游企業和周邊服務企業的智能互聯。”
在泉州市偉啟拉鍊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志誠看來,過去為了保證資金安全,出賬必須由財務審核、企業主簽字,雖然穩妥,但環節多且效率低。通過“企業輔城”,一部手機就可隨時完成內部管理流程,直接審批、支付,迅速到位。
“鞋服供應鏈平台”是輔城的另一核心平台,主要面對鞋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作為輔城最早的用戶之一,晉江潯光拉鍊有限公司嚐到了不少甜頭。不久前,晉江潯光在合作的七八家供應商中尋找一款拉頭無果,結果在“鞋服供應鏈平台”上不到半個小時便找到了適合的供應商。這讓他們認識到,上下游間信息暢通是企業運行順暢的關鍵。
目前,泉州市眾多工業互聯網平台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崛起。如“鞋創雲”已完成鞋業聯盟的組建工作和10個線上子平台的開發,去年上線運營,已入駐企業1200多家;“泛家居”入駐企業325家,品類覆蓋水暖衛浴、石材、安防、陶瓷、門窗、家具家私等建材全品類,商品、服務超35680種;“愛陶瓷”平台去年已入駐企業1000多家,包括陶瓷研發、設計、材料、製造、銷售及相關服務等產業上中下游企業。依託一個個工業互聯網平台,泉州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步伐鏗鏘有力。
轉型升級案例三~山水聯動:要高顏值也要高質量
在泉州大坪山體驗城市綠道,沿途山景海景令人心曠神怡。人行步道和自行車道互不干擾,時時還有玻璃棧道、花牆果架帶來驚喜。泉州市城市管理局四級調研員林謀雄說,目前建成的只是泉州城市綠道系統的一小部分,四公里的示範段。全部建成後,將包括16.5公里水線和22.5公里山線。這些仍然只是整個“生態連綿帶”建設計劃的一小部分。這個“生態連綿帶”,不僅要為群眾提供優質生態產品,還可通過整體規劃優化城鎮空間佈局,解決無序開發問題。
“按照規劃,將在2980平方公里範圍內建設生態連綿帶,用一條條綠道串起山林、水體、田園、濕地、海洋等,最終打造一個山水聯動的田園城市。”林謀雄說,規劃中的生態連綿帶項目有22個,包括三種樣式:生態屏障區。環泉州灣周邊策劃建設多個生態郊野公園,目前已完成礦山生態恢復治理313萬平方米;生態廊道區。圍繞泉州自然山脈水系,構建山海聯廊,把農田、湖面、魚塘、濕地等匯聚成整體風景;生態體驗區。重點實施“山水園林”“文化園林”“百姓園林”三大工程。
如今,“生態+”已經成為泉州城鄉建設的新理念。以“生態連綿帶”為抓手構建“山水田園城市”,不僅讓泉州城市過去的低顏值成為歷史,更通過對自然資源空間的統籌,探索出了生態與城鎮、自然與人和諧共生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轉型升級案例四~智能化發展:轉型升級煥發新活力
“智能化發展方向是必然的,柒牌必須搶占先機。”柒牌集團董事長洪肇設說,傳統產業必須加快智能化升級。
2015年,柒牌就開始規劃智能領域的發展,通過與智能供應鏈、智能終端及智能產品的連接和提升,實現了傳統時尚產業鏈的智能化升級,並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目前,已形成以智能時尚生態圈——智能產品、智能零售、智能物流、智能製造、智能辦公為依託的多品牌發展格局。
這只是泉州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泉州以製造業起步,依托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低成本優勢,以鞋服為代表的傳統製造業在泉州發展較快。然而,隨著傳統產業產能擴大,疊加勞動力成本上升、產能過剩、庫存增多、利潤趨薄等問題凸顯,轉型勢在必行。
當前,泉州企業的發展模式已經由粗放式向集約式轉變,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轉變。在此過程中,品牌戰略多元、資金充裕的龍頭企業脫穎而出,安踏、恆安、九牧等就是其中的代表。2018年,150個製造業龍頭項目完成投資600億元,安踏一體化、晶安光電三期、通達三期等建成或部分建成,中化乙烯、九牧智慧製造等加快推進,三安高端半導體、美的智慧家居等順利開工,HDT高效太陽能電池、國脈生物科技等簽約落地……泉州產業轉型步伐正在加快。
企業轉型內生動力足,政府強化示範引領。泉州加快推進製造業數控化智能化改造。2018年,推廣應用數字化生產線127條、智能裝備和工業機器人1330台(套),新增國家級智能製造項目3個、服務型製造示範項目4個。同時,大力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營造創業創新生態。通過42項創新舉措,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18家、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132家。深入實施人才“港灣計劃”,新認定高層次人才1087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國務院特殊津貼各4人。接下來,泉州將深挖實體經濟潛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傳統製造業自動化、數控化、智能化改造,繼續大力挖掘傳統產業新價值,讓傳統製造業通過轉型升級煥發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