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新網報導,中國大陸“道德銀行”基層實踐研討會在山西省臨汾市蒲縣召開,山西農業大學、山西大學、山西省委黨校、山西師範大學,以及廣州大學等專家學者就打造蒲縣“道德銀行”升級版進行了獻智獻策,助推鄉村振興,催生鄉村之變。
2018年,蒲縣脫貧攻堅進入深水區和衝刺期,一些貧困戶“等著扶、躺著要、不願退”等問題逐漸顯現,“精神貧困”成為脫貧路上的“絆腳石”。
●1積分等價於1元人民幣,村民可到“積分超市”換取等價物品。
蒲縣組織部長張寧紅表示,此前一些貧困戶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等靠要思想嚴重;一些駐村幹部入不了戶、說不上話、辦不了事;一些幫扶單位給貧困戶送錢送物,激發了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之間的矛盾,部分村爭當貧困戶的現像比較突出。
為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實現由“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的轉變,2018年7月,“道德銀行”在蒲縣山中鄉先行試點,將道德量化成積分,村民通過“存孝、存善、存信、存勤、存儉、存美”兌換積分,存入自己的“道德銀行”賬戶,1積分等價於1元人民幣,村民可到“積分超市”換取等價物品。
●蒲縣“道德銀行”“存孝、存善、存信、存勤、存儉、存美”。
“道德銀行”短短運行2個月時間,山中鄉群眾精神面貌、村容村貌發生明顯變化。2018年9月,蒲縣縣委、縣政府決定在全縣推廣“道德銀行”,通過“存美德、取實惠”的方式培育文明鄉風,激發廣大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蒲縣扶貧幹部紛紛說道,“道德銀行”這一模式,讓老百姓心中都有本“道德賬”,它改變了懶、帶動了勤、促進了和、推動了美,現在幹部扶貧能進得了戶、說得上話、辦得了事,群眾的滿意度大幅提升。
●蒲縣村民獲得“綠色生態之星”標於門牌。
2019年5月,經山西省政府研究同意,蒲縣摘掉了省定貧困縣的“帽子”。在這場打贏的脫貧攻堅戰役中,“道德銀行”可謂功不可沒,成為了成功的“試驗田”,為該縣打造“厚德蒲縣”打下堅實之基。
如今,“道德銀行”經過一年的實踐,對蒲縣山中鄉黨委書記連全蘭最深的感受是乾群關係發生了明顯變化,原來的“戶難進”變成了村民主動來找幹部,交流思想,探討致富方法;原來的“臉難看”變成了村民的“笑臉相迎”;村民原來的“我多窮”變為“我家多好,多乾淨”;村民閒話少了、賭博少了,參加義務活動的多了,小工程彰顯大民生,成其工作的“法寶”。
山西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秦俊認為,“道德銀行”不僅助推鄉村文明建設,而且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20字方針”中都可以發揮其作用。他將組織團隊,帶領研究生、博士生進村調研,助推蒲縣“道德銀行”形成品牌。
山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董江愛教授表示,實現“中國夢”要彌補道德“短板”,“道德銀行”建設具有非凡意義,其實踐意義是可精準扶貧,成功解決了扶貧先扶智的問題。此外,“道德銀行”建設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山西專家學者在“道德銀行”基層實踐研討會上獻智獻策。
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玉琪、山西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王文昌、山西省委黨校理論決策部主任郭旭波、山西師範大學社科處處長趙躍先等與會專家學者圍繞蒲縣“道德銀行”建設、工作推進情況、誠信體系建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等從不同角度作了主旨演講。
蒲縣縣委書記薛鳳奎在此次研討會上表示,“道德銀行”的建設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發展的過程,專家教授為“道德銀行”把脈會診,提供寶貴意見建議,幫助開好“方子”、找好“路子”,將把蒲縣“道德銀行”這張名片打造的更亮麗。
資料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