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恭:兩岸和平制度化爭取人民支持

  【本報訊】蔡英文與行政院長蘇貞昌近來頻頻用開戰說,挑起兩岸緊張關係,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會主席團主席張榮恭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從歷次大選的例子來看,民進黨蔡英文政府想製造兩岸緊張來凝聚選票,可是採取 “可控的戰爭邊緣策略”未必有效;國民黨應該打出“和平制度化”的兩岸路線來爭取人民的支持,對比民進黨的‘‘戰爭邊緣牌’’。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坐下

  張榮恭表示,蔡英文認為,現在兩岸關係緊張應該有利於2020大選,可是從台灣歷屆大選來說,這種觀點非常值得商榷。

  他表示,有人認為,1996年台海危機造成李登輝當選,這是以回顧的方式,即李登輝走向“兩國論”及2000年之後走向“台獨”所產生的觀點。還有一種觀點是2000年因為大陸總理朱鎔基嚴厲警告“台獨”,造成台灣民意反彈,導致陳水扁當選。但這兩個例子都值得商榷。

  張榮恭分析指出,1996年李登輝選舉時的兩岸政策是“國家統一”,包括當年李登輝就職演說提到,“在21世紀兩岸中國人必將完成國家統一的歷史大業”,所以當時李登輝是主張“國家統一”的,並非因為1996年台海危機,使得主張“台獨”的李登輝當選;當時主張“台獨”的其實是代表民進黨參選的彭明敏,彭敏明當時還曾說“李登輝主張是中國人,我才是真正的台灣人。”所以台海危機並非造成主張“台獨”的人當選。

  張榮恭並指出,2000年陳水扁以少數票當選,是因為藍營分裂,也不是朱鎔基警告“台獨”使他當選。2008年馬英九提的兩岸政策是和平協議,所以他是因為主張和平而當選;2016年蔡英文主張“維持現狀”,也不是主張對抗才當選,所以現在民進黨採取兩岸對抗的策略,是否真的對民進黨有利?非常令人懷疑。

  他指出,蔡英文與蘇貞昌最近的談話,都傾向製造兩岸軍事對立。蔡英文對CNN宣布說要競選連任的同時,亦稱台灣有能力抵抗第一波攻擊,希望周邊的國家一起支援台灣。蘇貞昌說要打街道戰,打山頭戰等等,他們表現出來的是民進黨面對2020大選,採取“可控的戰爭邊緣策略”。

  張榮恭指出,如果一旦兩岸高度緊張時,民進黨雖然可以宣布停止大選繼續掌權,但大陸會容許這種狀況持續嗎?是否反而會加速兩岸終局攤牌的到來?民進黨想製造緊張來凝聚選票,從歷次大選例子來看,未必有效,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他強調,大陸必然不會輕易上當,可是也不會沒反應,包括在外交上。

  張榮恭向中評社分析,大陸在蔡英文執政兩年半內就挖了台灣5個“邦交國”,如果今年繼續採取這種做法,並不令人意外,台灣現存17個“邦交國”,如果掉到15個以下就是另一道門檻,這又是一種外交危機了,人民會思考民進黨這種兩岸政策對台灣是否有利。 

他認為,大陸的軍機、軍艦繼續繞台也是可能的,甚至同時進行某種程度的的操練。這種緊張的氣氛,會使台灣人民反而支持民進黨嗎?令人懷疑。畢竟過去曾有國民黨八年執政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人民是會比較的。

  張榮恭說,何況令人擔心的是,萬一兩岸發生比較激烈的政治碰撞時,形勢有失控的危險,後果對台灣會很嚴重。因此,做為台灣的領導人,真正要誠心誠意的思考如何維護台灣的安全與台海的穩定,而不是刻意製造軍事對抗氣氛。面對民進黨打出“戰爭邊緣牌’’,國民黨應打出“和平制度化”的兩岸路線,供選民評比。

  對於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指不排斥和平協議要兩次公投,張榮恭表示,吳敦義正逐漸的在調整兩岸論述,最近有比較進取的表態,一是表明“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是中國人”,當然他是台灣人,所以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這沒有問題,從連戰、吳伯雄以來也都是這麼主張;馬英九卸任後也強調他是中國人,王金平講“兩岸一家親”意思,也都相近。這些都有助於兩岸走向和解和諧。

  張榮恭向中評社指出,據一般認知,在大選過程訴諸和平協議,然後國民黨的候選人能當選,其實這已經獲得人民授權;馬英九2008年當選,就已經獲得人民授權,才會信心滿滿列入就職演說的承諾。民進黨現在宣稱要以公投當門檻,他們掌握著“立法院”多數,國民黨難以阻止,但需要加強論述,即民進黨若要用立法手段阻止兩岸和平制度化,國民黨還是可以經由勝選來確立人民支持和平協議。

  至於國民黨該如何調整兩岸論述?張榮恭強調,台灣的民意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對“一國兩制”有正面回應,排斥感較強,國民黨可以讓大家了解兩岸終究要進入政治談判,但政治談判要選擇對台灣有利的切入點,並且對大陸來講也是可行的。大陸多年來一直主張的是“結束敵對狀態”,2005年連胡會談講的是達成和平協議、結束敵對狀態。相信台灣人民沒有不歡迎和平與結束敵對的道理,兩岸的和平紅利包括經濟利益、軍事緩和、台灣的國際空間等,一定會有顯著增進。人民對和平協議的認知愈是清楚,就愈能化解對政治談判的疑慮,下一代處理兩岸之間其他政治問題的能力和機會,也將隨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