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冬至後,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慶賀,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在古代,冬至就被當做一個很大的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的起源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所以今年的冬至在12月22日(星期六)。
冬至的習俗
祭祀/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北方吃餃子/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在北方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九九消寒/冬至一到,開始數"九"。在古代,入九以後,文人墨客喜歡搞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周朝就是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作為新年正月。雖然到漢朝以後又改回以一月為正月,但是古老的周朝以冬至為新年的記憶及風俗一直保留下來。
漢代的冬至習俗幾乎完全比照新年,同樣都要灑掃房屋,祭祀祖先及親友之間互相拜賀。宋代人甚至說“肥冬瘦年”,意思是冬至要過得比新年還豐盛。台灣民間認為,吃過冬至的湯圓就表示增添一歲,也是源於這一古老的記憶。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在台灣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更是流傳下了豐富多彩的冬至飲食習俗,在台灣冬至飲食習俗也是很有趣的。
台灣~九層糕/在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如意和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熟,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冬至節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和廣東、福建某些地區一樣,台灣將冬至時吃的湯圓稱作“冬節圓”。
最傳統也最簡單的冬節圓是紅色、白色的小顆湯圓,煮成甜湯。有人說紅的是金,白的是銀,一碗湯圓有紅有白,就好像整碗的金銀財寶。
有紅有白的小湯圓,是台灣地區冬至的傳統食物。若是客家人的湯圓,一樣用小顆湯圓,但是用油蔥、香菇爆香,加茼萵下去煮咸湯,湯頭用料香氣十分濃郁。另外也有包肉餡的大顆咸湯圓,煮湯的時候加冬天盛產的茼萵、菠菜,鹹香誘人,實為台灣小吃中之一絕。
客家湯圓/過去台灣農家也在冬至用粿粞捏作豬、雞、鴨等等牲畜的模樣,再用紅花仔米(天然紅色染料)來點綴染色,叫做“雞母狗仔”,這是一種祈求家裡飼養的牲畜能養得很強壯的祝愿。
澎湖的農村傳統特色,冬至吃用糯米捏出的“雞母狗仔”。冬至湯圓搓好,還會去門、窗、井邊、豬圈這些地方,每處都黏一顆湯圓。這也是上古時期家宅“五祀”習俗的遺留,在歲末冬至的時候敬供一顆湯圓,算是感謝他們一年來的服務。最特別的是也會在牛角上黏一顆湯圓,據說冬至節是牛的生日,當天讓牛休息,請牛吃湯圓感謝牠一年來勞苦耕作的貢獻。
冬至湯圓的另一種作用在於遊戲占卜,吃湯圓的時候,每匙舀兩顆,到最後碗裡剩下的若是單數,就算賭輸了。
另外,黏在門窗、豬圈等地的湯圓,待其日後乾燥,少婦會拿一顆湯圓去用炭火來烤,等湯圓受熱膨脹起來,看它裂開的形狀是突出來或是凹下去來預測未來會生男或是生女。
不管是“雞母狗仔”,或是用圓仔占卜生男生女,都是冀望新的一年人丁、六畜興旺。由於這與現代人的生活已經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了,因此已消失殆盡。
湯圓的形狀,可以代表家人團圓,事物圓滿,本身就有吉祥的寓義。但冬至的飲食除了最主流的湯圓之外,淡水在冬至也吃潤餅、刈包。台南在冬至也吃一種糯米粉皮里麵包肉餡或素饀的餃子型“菜包”、“菜粿”(澎湖稱為“菜繭”)。
各式冬至菜包/冬至教你做咸湯圓,很多人沒吃過吧?
補冬補嘴洞/“補冬補嘴洞”是台灣民眾耳熟能詳的俚語,係指冬至這一天要燉補品填補人們的嘴,在民間有冬至“補冬” 的習俗,補冬的內容視家庭貧富而異,有的宰雞、殺鴨、燉八珍,有的買羊肉和烏棗燉煮食用,貧戶則以桂圓和糯米、糖做成米糕過冬至。人們認為在這一天吃補品,對身體特別有益。當然在台灣燒酒雞,姜母鴨,羊肉爐等民間美食,也是從今天正式吃起。
另外,冬至還是台灣海峽烏魚漁產最豐富的時機,在冬至前後,烏魚大批南下,到台灣西南沿岸的海域產卵,此時的烏魚最為肥美,俗話說:“冬節吃烏正當時”、“鹹水烏較贏雞肉箍”,也是冬令進補的入菜的好食材,尤其是烏魚子更是台灣的美食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