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厝(cuò),閩南語意為房屋,紅磚古厝是閩南獨有的特色民居,一座座古厝門楣窗框鐫花刻鳥,磚木牆石巧飾浮雕,既有傳統民居的對稱嚴整,又有華麗古典的色彩表達滄桑中不乏韻味,沉靜中別有生機,如一群洗盡鉛華的老者,沉默在閩南的街巷中,便是一道不容忽視的風景,用它厚重的彤紅,彰顯倏忽風雨的流金歲月。
紅磚古厝,當地又稱紅磚大厝,相傳五代時,閩王的王后是閩南人,每到陰雨連綿時,王后想起娘家的破屋漏風漏雨,便思鄉落淚,閩王於是下一旨,為王后娘家修一府院,民眾誤以為閩南一府都能建院,遂大興土木,成紅磚古厝之雛形,故紅磚古厝又叫“皇宮起”。
這個故事,總容易使人想起吳越王,想起他為愛妃修路的故事,但吳越王留下的,只是一句“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的情詩,而閩王留下的,卻是一座座實實在在的房子,可以遮風雨,可以溫粥飯,可以度日月,可以納今生。
走進古厝中,一抬頭便是湛藍的天,一低首便是厚厚的石板,比起如今鋼筋混凝土的陌生,紅磚紅瓦的古厝,更有一種生活的溫情,外表是艷麗恢弘的張揚,內裡卻質樸端莊細膩溫良,帶著一種久遠的家的溫暖,穿過歲月的胸膛,從每個人最初的記憶中醒來。
一千多年的歲月裡,有多少閩南子孫,就是在這裡接受人生的啟蒙,又從這裡出發,走出古厝四周花崗岩的白,走出古厝圍牆屋頂的紅,走出閩南群山巍巍的青,走向不同的世界,在不同的地方,落地生根開枝散葉,把生活過成古厝五彩繽紛的模樣。
如今的紅磚古厝,在歲月的剝蝕下,雖早已不復舊時繁花,但那些落塵結絲的雕樑,泥皮斑駁的老牆,和被風霜侵蝕的磚瓦,依然用一種倔強的姿勢,堅守著它昔日的氣派,堅守著發生在這里後來又消逝的故事,堅守著閩南人的根,只要它們在,閩南人就相信: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紅磚古厝裡的歲月,
總有金沙金粉深埋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