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評社報導,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兩岸青年交流聯誼會組派的“台灣青年京津參訪團”於6月28日至7月4日在北京、天津兩地就大陸“互聯網+”企業發展等主題開展參訪交流和志願者聯誼活動,30日下午,兩岸青年聯誼座談會在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舉行。
共有參與往期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團員與志願者約30人參與討論,兩岸青年交流聯誼會秘書長劉博錦擔任座談會主持人。
台灣青年京津參訪團來到北京的兩天中已經參觀走訪了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小米科技公司,以及一些大陸公益組織等,結合在北京的企業參訪和新中心體驗,台灣青年談起對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的認識,台灣青年代表徐恬恩表示,她看到宋慶齡基金會的“一條龍”服務,可謂是從零到老,關注青少年兒童發展教育的方方面面,能夠有效的提升少年兒童科技創新素養與能力。而參觀的小米公司,她認為小米對產品品質要求很高,但賣出的價格卻很低,這也是企業為了改善大環境的生活水平,讓消費者以合理的價格買到有品質的產品。此外,在座不少台灣青年都談到大陸企業在企業文化、發展戰略上有大的世界格局,這同時會給在大陸求職工作的青年人很大的啟發。
兩岸青年交流聯誼會會長陳映年因參與過往期宋慶齡基金會的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由此與台灣青年在台北自發成立了兩岸青年交流聯誼會,他談到此次來北京的參訪體驗,大陸在經濟發展相當快速,最可貴的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十分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推廣。他提及茶道和書法的體驗經歷,陳映年表示,大陸的孔夫子思想博大精深,其在台灣也多有接觸,包括他們從小背誦三字經、唐詩等中華文化經典,但這些經典目前在台灣因為社會發展等原因在慢慢流失。
而在討論當前兩岸形勢下,如何更好地增進兩岸青年交流交往,助力兩岸青年成長成才時,兩岸青年代表不約而同的談到交流活動的後續影響力以及延續性問題,他們認為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十分頻繁,但是在活動結束後,如何延續情誼,繼續增進交流互動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對此,大陸青年代表趙甜認為,一是應該加強媒體宣傳;二是聯誼會在青年交流上,不要設門檻,積極推動其來大陸就業、學習、參訪等;三是推動交流形式多樣化,比如聚餐、論壇等形式;四是活動結束後應該做志願者信息(職業、興趣等)的統計分類,以此來進行大數據的統計和處理,方便活動後相互之間的了解和互動。
此外,目前已經在大陸台資銀行就業的台灣青年傅裕娟認為,應該為兩岸之間的交流打造一個交流平台,以此方便台灣青年了解大陸的求職環境,包括求學、就業、創業的資源和信息獲取。而她覺得在北京就業最困難的是住宿問題,北京租房費用非常貴,她希望可以打造一個青年交流宿舍,為來實習、就業的台灣青年提供一個比較安全舒適的環境。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港澳台事務部部長陳愛民在總結發言中表示,兩岸交流是宋慶齡基金會的核心,而服務幫助青年成長發展也是基金會關注的重中之重,未來在持續推動兩岸青年交流互動上會有不同的活動形式,包括兩岸青年同時提到的如何就活動結束後延續交流情誼等問題,陳愛民表示基金會也一定會想盡辦法為兩岸青年溝通和交流不斷添磚加瓦。
兩岸青年交流聯誼會自2017年12月9日在台北成立以來,積極推動參與我會交流活動的兩岸青年建立聯繫,開展交流。為進一步深化兩岸青年友誼、提升台灣青年對大陸改革開放成就的認知、增強我會對台青年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目前會員300餘人,均為20餘年來參與我會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的兩岸青年,包括已經就業的兩岸青年和在校大學生。期望連結對兩岸青年交流有熱忱的青年,推動進一步互動溝通,在求學、工作、生活上互相扶持,進而使兩岸的青年們產生聯繫、交流。